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82级校友重回母校
2016年9月24日,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1982级校友毕业三十年重聚活动举行。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微电子学院相关负责人、任课老师等在会上发言并与校友们亲切交流。
包信和表示,复旦大学近年来的发展与校友们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出色的社会声誉分不开。学校今后的发展同样也需要校友们的关注和支持。
随后,校友代表们纷纷发言。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回忆了三十年前初到复旦的情形:“60个小时的火车,上海自来水特有的味道,复旦的红砖墙房子,自由无羁绊的复旦精神和复旦微电子足球队。”他表示,在复旦的经历对他一生都有深刻的影响。无线电一班的周晔表示,在校期间积累的多元化学科体系知识让他在创业路上受益匪浅。有的校友还保留着当年电子工程系的招生简章。
现场校友们回忆,20世纪80年代百废待兴,新兴学科不断细分。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开始实行学分制,学生自由选课,包括选择实验课题。在学业上,大家尤其珍惜在复旦求学的机会,虽然都是使用老师现编的油印教材,但严谨的课程设置,跨系学习的经历,使得大家在大学四年间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成为具有物理学基因的工程师。毕业时,时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的林克专门为大家题词:“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这一题词记录在大家的毕业手册上,也成为大家时刻提醒和鼓励自己的警句。
当年的82电子工程分属于无线电电子学和半导体专业,行业发展迅速,校友们虽然在学校时单片机学的是Z80,用的是TP801,都是古董级的技术,但依然不影响他们后来成为开发奔腾II CPU的工程师,成为ARM的中国区总裁,成长为国家微电子和半导体科研和产业的中坚力量、领军人物。据介绍,电子工程算是当时复旦少有的工科之一,应用性较强。校友中有的毕业后就走上创业之路,是中国大学生的“创一代”,阎晓阳毕业30年,创业29年;有的读了生物系研究生、医学院研究生;有的从海外留学归来后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如汇付天下的周晔、eBEST的蔡民、凯利泰的秦杰等。
谈及自己事业的种种,校友们无不感激母校的培育,并表示,那段峥嵘岁月是自己生命中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