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改写一个贫困县的“健康曲线” ——复旦大学定点扶贫滇西地区永平县工作纪实
2014年接诊1.3万余人,出院8000余人次;2015年接诊1.4万余人,出院约9000人次;2016年接诊1.5万余人,出院超过1.1万人次……
从2014年到2016年,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人民医院的业务数据,画出了一条陡峭的曲线,仅2016年,服务量就较上年增长近四成。在这个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的贫困县,这道健康曲线,正是复旦大学定点扶贫滇西地区永平县的工作缩影。
由人入手,直击医资痛点
在永平县人民医院内一科主任办公室的墙上,一件白大褂一挂就是两年。
2015年2月结束在上海的进修回到永平,田大全就带回了这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工作服。“我把它挂在办公室里,珍藏起来,就是对自己的一种精神激励。”
田大全所在的永平县,地处滇西边境山区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2012年,在教育部首批高校扶贫名单中,永平成了复旦大学的定点扶贫对象。这个九成以上都是山区的地方,全县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有1170户、4188人,分别占贫困人口的25.42%和26.98%。健康扶贫,成为复旦大学首先考虑的问题。
在复旦大学负责定点扶贫工作的相关人员看来,健康扶贫比在其他领域更需要系统设计和长远规划:“以往扶贫都是捐款捐物。当地医疗设备肯定是比较落后的,但再好的设备也要有人用。比如CT机,不同的人拍出来的片子可读性是不一样的,有了片子还要有读片的人。”
“人”,恰恰是永平医疗的痛点所在。即便是当地龙头的永平县人民医院,全院314名医护人员中,拥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也仅有61人。
复旦大学启动了永平县骨干医生和医管人员培养计划,自2012年以来,先后接收74名来自永平县的医管人员、护士和学科带头人,到附属医院进行为期1至6个月不等的进修学习,并组织各附属医院专家定期到永平开展专题讲座、临床教学和学术交流活动,累计培训医务人员4000多人次。
田大全正是74名赴沪进修人员之一。“真正到复旦的附属医院进修以后,才知道应该怎么做医生。”在沪半年,曾为当地医疗水平不足、人心倦怠所苦的他,又找到了自己的“精气神”。
对永平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朱娟和她的同事来说,最大的改变是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伤口造口护理组组长蔡蕴敏带来的。
“以前我觉得,护士就是打打针、发发药。”到金山医院进修后,朱娟才发现了这份工作的技术含量,“我们会跟医生一起会诊,在医生指挥下施行清疮术,还要给病人拍照片、制作病案,什么时期用了什么药,每一步都有记录。看他们的伤口慢慢长好,真的很有成就感。”
在永平山区,因为食用野山菌和饮酒的习惯,糖尿病足和褥疮、静脉溃疡、痛风结节破溃等因慢性病出现的创面十分常见。因为家境贫寒,很多人无法外出就医,一些伤口深可见骨,甚至腐烂、生虫,不少病人终生活在痛苦之中。对于这样的病人,以往在永平县内只能进行简单的清洗、换药,很难真正改善症状。
在蔡蕴敏的亲自带教下,每天七八十个病例和实际操作,从对伤口造口一无所知,到能应对常见病情,朱娟只花了3个月时间。今年3月9日,永平县人民医院创面诊疗工作室正式开诊,朱娟和另一位曾在金山医院进修的同事是主力。
帮扶对象提出要求,复旦大学提供资源,永平人员赴沪进修,金山医师在滇指导……自从与金山医院签订了为期5年的《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责任书》,这似乎已经成了永平县人民医院专科建设的固定路线,该院的耳鼻喉科、影像科、妇科,都循着这一路径发展起来。
系统规划,打造医疗品牌
早在复旦大学成为永平县对口扶贫单位之初,永平县人民医院院长苏光彩就提出了与该校附属医院结对的意愿。他认为,“如果复旦能够有一所综合性的附属医院对我们进行对口帮扶,那肯定是更加长久、更加系统,也更成机制的”。
就像苏光彩所期盼的那样,与永平县人民医院签约后,由复旦大学和金山医院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组多次前往当地进行摸底,并出具了调研报告,同时提供了一份对口援建的五年规划。金山医院决定,根据永平县人民医院的需求,每半年派送5名医务人员进行驻点帮扶,开展日常诊疗服务,通过现场指导和带教,提升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带动医院整体医疗水平逐步提升。
随着金山医院首支医疗队的进驻,来自内科、五官科等不同科室的5名医生,立刻给永平县人民医院带来了惊喜。“去了才知道,他们缺医少药到什么程度。比如五官科,虽然有这个科室,但以眼科为主,耳鼻喉业务几乎无法开展,连喉镜这样的基本设备都没有。包括我们常用的支气管扩张剂等常用药,虽然价格不贵,但他们就是没有。”医疗队队长黄文海立刻向金山医院求援,不到一个月,医院调拨的物资就被空运到了云南。
而第二批医疗队成员刘文,则带去了一台永平县人民医院一直期盼的价值600多万元的64层CT。这是复旦发动校友及校友的社会资源,寻求社会爱心企业捐赠的。指导当地医生使用新机器,是这位金山医院影像科主治医师的主要任务。
刘文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倾囊相授。“比如早期急性阑尾炎的成像,如何与泌尿性结石、妇科疾病等区分开来,可能书本上会讲得很复杂,但我有几个自己掌握的指标,阑尾直径大于7.8毫米,腔内液体直径大于2.6毫米,基本上就可以判定了。”除了每天的日常带教和疑难病例讨论,刘文和他的同事们,还会用医院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时间,针对当周观察到的情况,结合最新医学文献,讲解一些临床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诊疗规范。
通过影像学对疾病进行快速判定,永平县人民医院放射科医生施显军和同事们的信心大大增强了。“以前我们主要是靠老的X光片,一些细微的地方看不出。就算看到了,一般也不敢断定这就是什么病,诊断报告上只敢写上‘某某病可疑’。刘老师来了以后,教我们怎么看,基本上有了哪些指标,就可以确定是什么病……”新机器到了半年,各个科室体会到了影像医学带来的好处,误诊、漏诊率大大降低,一些原本在州医院都无法查明的疾病,如今在县级医院就能确诊。
尝到了甜头,永平县人民医院决定,克服困难,购置核磁共振设备。复旦大学又一次伸出援手,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永平县人民医院以510万元的成本价引进了一台价值千万元的1.5T设备,并主动承担起售后和医技人员培训工作。
而有了“复旦医生”的永平县人民医院,也在当地迅速形成了品牌效应,业务量一改连年下滑的颓势。特别是在2016年,该院门诊量和出院人数均比上年提升四成,成了在云南全省都名列前茅的县级医疗机构。预计到2018年,能够基本实现90%病人看病就医不出县的目标。
远程诊疗,布局长期发展
同样是在复旦大学的帮助下,永平县人民医院的远程病理会诊系统亦已建成,即将正式启用。该系统将永平县医院病理科与金山医院病理科相连接,只要将病理切片上传,金山医院病理科就能会同复旦病理专家进行诊断,指导疾病诊断、手术方案和治疗愈后。该院派往上海学习切片的病理科人员,已有一名完成进修回到云南,投入相关工作。
类似这样的“远程诊疗计划”,是复旦大学在永平进行健康扶贫的重要一环。2016年9月,通过复旦大学的帮助,“爱加问诊”远程诊疗平台和可视静脉穿刺仪设备,在永平县人民医院投入使用。
医护人员之间自发的“远程咨询”更加频繁。自从结束了在永平的工作回到上海,蔡蕴敏几乎每一天都在与永平县人民医院创面工作室热线联系。痛风结石预后,新生儿失禁性皮炎,不明原因的自发破溃……只要遇到疑难病例,朱娟他们就会拍下照片,说明症状,通过微信向“蔡老师”请教。
受益于网络远程技术的,不只是县城里的医生。2016年7月至2017年1月开展的首批永平县全科/乡村医生慢病管理远程教育项目已经顺利完成。全县462名来自乡医务室、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以及初级职称医生参与了这一培训,其中97%完成了全部课程的学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陈世耀、蔡映云,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刘建平等教授,还通过项目远程系统与学员进行了问答互动。
这套课程是复旦大学专门为永平县的基层医生们设计的。从制定培训计划与流程,到针对当地常见慢性病组织师资队伍与课件制作,建立复旦—永平远程教育网络培训平台,制作网络教育课件与录制、网络系统维护、教学过程管理与评估等,几乎一手包办。师资亦全部是复旦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的资深教授。
在通过网络担任公益性培训教师之前,复旦大学的医学专家团队和“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一道,多年来坚持开展针对永平县的“乡村义诊计划”,深入乡村向贫困群众开展义诊和健康咨询服务,至今累计服务4000多名贫困群众。而金山医院驻点医生每周两次的下乡义诊则已成常态,仅2016年下半年就服务1500人次。复旦大学学生社团烛心社,亦自发组织医学专业的社员,深入永平山区进行艾滋病、慢性病防治宣讲。越来越多的复旦大学师生、校友,正在成为扶贫队伍中的一员,并在当地老百姓中建立起了健康扶贫的“复旦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