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复旦人体科学馆邀中学生探营,感受生命的伟大
“北京有故宫,西藏有布达拉宫,美国有白宫,我们每个女性的身体里都有子宫。每个人最初都住在这座伟大的宫殿里,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和尊重。”这是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的一段解说词,娓娓道来,让一群初中生听得津津有味。
近日正值“全国科普日”期间,又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写入新鲜出炉的十九大报告,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发起“上海青少年科普教育体验观察团”,邀请中学生走进历史悠久的复旦大学人体科学馆,上一堂生动的人生大课。
“组胚男神”激情解说,带领孩子领略生命的神奇
“我们的脑颅骨那么硬,怎样做到让头颅破成那么多碎片?”高高举起一个拆分头颅标本,周国民被好奇的孩子们团团围住。“用榔头敲”“用嘴巴啃”……孩子们七嘴八舌说着。周国民笑着公布正确答案:把黄豆倒入头颅标本内,利用黄豆发芽,向外撑开,实现完美的普通机械力无法完成的拆分。
“小豆子孕育大力量,说明团结力量大。”周国民喜欢在解说时给孩子们说些人生道理。
周国民是复旦人体科学馆馆长,也是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主任、教授。因富有激情的授课风格,他被复旦学生誉为“组胚男神”。周国民的教学、科研任务不少,但只要有空,他很愿意到人体馆当兼职解说。
“跟你们说点神奇的事,妈妈在怀孕后,子宫肌纤维可以拉长50倍,所以我们看到妈妈挺着的大肚子,真是相当不可思议,你们说妈妈多伟大呀。”
“再看这个有趣的标本,存在内脏反位。这虽然不影响正常生活,但在临床诊断中可能会带来一定误导。
比如病人说左下腹疼痛,可不能排除囊尾炎,因为说不定就碰上了这样一个器官反置的病人……”
周国民守住的这座人体馆,馆藏4000多件人体标本,很多标本如今看来已非常少见,因而这里常吸引医学院校师生特地前来参观、学习。这里有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师生自己制作的血管灌注标本,非常精美,已成经典馆藏;还有1951年由雕塑厂的工程师手工制作的一套人体胚胎蜡像,世界上独一无二。
说起来,这座人体馆真有些历史来头,创始于上世纪30年代,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人体标本陈列室。早期,它只对医学院师生开放,到上世纪80年代初,被列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才对公众开放。2013年,复旦大学投入200多万元对陈列室进行改扩建,并更名为人体科学馆。
全球罕见的捐献家庭,每个标本都值得被致以最高敬意
每次解说,周国民都要带领大家在双胞胎女婴的标本前驻足,这是上医创始人颜福庆教授捐出的早夭双胞胎孙女。儿媳不幸小产,颜福庆固然难受,但做出一个决定:将6个月的双胞胎孙女捐给当时的上医解剖科,供医学研究。
“复旦人体馆的建设不仅是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数代人的努力和积累,更离不开无数遗体捐献者的奉献。”周国民对孩子们说,对每个展品都要心怀敬意。
就在双胞胎孙女标本不远处,有一块图碑,刻有一对夫妻的形象。铭牌下有一段小字:靳安庸女士1934-1975年在上海医学院从事组织胚胎学技术工作,为医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靳安庸与丈夫戎镇远医师就决定将遗体捐献给医学教育与研究事业,并已实现愿望。在他们的感召下,他们的八名子女也办理了眼角膜和遗体捐献手续。一个家庭中有如此多的捐献者,全世界少见,甚至绝无仅有。
在医学院工作一辈子,去世后把遗体也捐给学校,这样的感人故事在这所医学院不断上演。这些无私的捐献者是上海医学院解剖学教师李金钟女士、组织胚胎学教师周敬修和妻子顾锦华、解剖学技术员俞海根
……在复旦人体馆入口处挂着这些员工捐献者的头像图碑,并配有一行字:“对曾在我系工作并为医学事业捐献遗体的职工及亲属致以崇高的敬意”。
有一份统计显示,上海红十字会自1981年开始接受遗体捐献,至今登记超过3万人,实现捐献近万人,其中复旦大学职工及亲属达数百人。
这个人体馆内还有一座捐献墙,罗列着一些人的捐献申请书和简单生平。
“我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地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为祖国医学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工作水平,贡献自己最后一份力量。”写下这份申请书的有复旦大学原校长谢希德和她的先生曹天钦院士、上海医科大学原党委书记金乃坚等教育大家,也有唐敦静、易占云这样的夫妻同时捐献的中科院离休干部,还有更多普通人。
“吴凤世,第一位实现捐献的百岁老人,1983年2月28日,105岁。”
“吴复生,第一位实现捐献的在读研究生。1983年,36岁。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查荷芬,33岁,五角场自行车厂女工。在给丈夫的信中她写道:我别的没有什么可以留给你,等我死后,不要火葬,把我的遗体贡献给国家,让医生好好研究,以后就可以给别人看病了,好了。永别了。祝你身体安康。妻子荷芬。”
周国民说,他们收到捐献申请书还有很多,好多捐献故事令人动容,这种对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亲身践行,值得被永远铭记,并被致以最高敬意。
圆医学梦!中学生参观后立志学医
如今,复旦人体科学馆年均接待参观者近1万人次。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几代人努力积攒起来的人体标本,既是立体的教科书,又是特殊的艺术品,更是探索人体奥秘的有益窗口。
在解剖临床运用展区,展示的身体断层包含人体完整的横断面与矢量切面。不要以为解剖研究与我们的关系不大,正是基于对身体结构的精准掌握,由复旦大学自主研发的手术导航系统已在全国三十多家三甲医院运用,完成复杂神经外科手术近万例。眼下,复旦人体科学馆正计划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共建人类脑组织标本库,紧密对接我国的“脑计划”。
“看了这么多,你们觉得医学神奇不神奇,伟大不伟大,将来想不想学医?”每次尾声,周国民总喜欢这样问孩子们。
“神奇”、“有意思”、“有点恐怖”……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对人体馆的感受各不相同,但如此独特的生命教育对他们很多人来说还是第一回。“没有预料中的惊恐,站在标本前,我真心感激那些已逝的生命给予我们机会,去了解自身的一切。复旦大学,圆医学梦!”一个华育中学的初中生悄悄告诉周国民,他想学医。
在复旦人体馆的众多学生参观者中,在这里萌生学医理想的,这不是第一人。这也是周国民和同事们只要有空,就喜欢来给学生们义务解说的理由,他们希望在这群小小少年的心里种下一棵“热爱医学、热爱生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