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复旦下放人财物等分配权限 院系不再“吃大锅饭”
由学校来主导下属各院系的发展,在复旦大学即将成为历史。记者日前从复旦大学获悉,从2015年1月起,复旦各院系将不再“吃大锅饭”,而是要拿出人力资源、学科发展等规划,“凭本事竞争”,学校根据院系规划进行资源配置。
经过两年多的修改和讨论,《复旦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于日前正式发布,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及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改革随之启动。此次改革核心在于建立健全学校宏观管理、学院自主运行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
“改革不是向国家伸手要资源,更重要的是如何盘活存量,激发每个学院的办学活力。”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说。据透露,今后那些能够制定出优质发展规划,并已经形成高水平学术共同体的院系,将在财务资源、人事聘任、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获得充分的、实质性的倾斜。
朱之文表示,此次改革将从权力和资源双方面重新配置,改革后校院将有不同分工。“院系对具体学科的发展、规模定调、分派资源更知根知底,要让一线了解情况的人决定人财物用在哪,学校在对各院系、学科的常规发展上扮演审核和监督角色,谋划那些由单个学院无法完成、关系学校发展大计的重大项目。”他表示。
财务和人事是复旦大学此次改革的核心。配套发布的《复旦大学关于推进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学院全面履行当家理财责任。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在预算中起决策作用,预算一经批复,由院长负责审批使用。
复旦大学财务处处长苟燕楠说,院系预算“一支笔审批”有利于学院按照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配置资源,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但他同时强调,经费使用也并非院长一人说了算,复旦将通过完善学术委员会、学位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基本治理组织,为院系自主发展提供保障。
在人事改革方面,意见提出,将按各学院现有学科水平、人员规模、发展定位等,确定学院人员总体控制数,将由各类人员编制、岗位数量、晋升名额等组成的“人力资源包”分配给学院。同时,改革将加大学院的人才引进自主权,对新进教师将实行“预聘—长聘”制,引进长聘教师需报学校审批,预聘教师的引进和流动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进校,则均由学院按程序自行决定并配置相关资源,报学校备案后直接办理进校手续。
据悉,此次改革90%的内容目前已在学校和院系两级启动,但如何防止放权之后出现“一放就乱”的局面?复旦大学相关负责人称,目前学校已修订完成《学术委员会章程》、《学术规范实施条例(试行)》、《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并完善了教学指导委员会运行体制,为院系学术治理架构建设做好了顶层设计。此外,学校将强化校内巡视制度。人事处处长钱飚透露,为监督院长和系主任,学校将建立负面清单,将有70多项相关制度告诉学院不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