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夜市"经验能否被借鉴? 申城夜市发展需时间积累
东方网6月4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右手抓着三串巨型肉串,左手捧着一碗花色圆子,脸上洋溢着满足的幸福。近日开业的锦江士林夜市,让不少“吃货”找到了久违的畅快感。
有人说,逛夜市是认识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而对于上海而言,夜市文化似乎只是刚刚起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买份马铃薯排队半小时
晚间7点,记者在锦江乐园的士林夜市里看到,整个市集内人头攒动,上百个座位早已座无虚席。每家店铺的门前,几乎都有消费者排队的身影。而门口的闸机处,还有很多人因为限流的关系不得不等上一阵。
“为什么排队?看到排的人多,就跟在后面,应该会好吃。”终于买到了一份售价25元的起司马铃薯,白领王女士望着身后几十人的队伍笑道,“排了半个小时了。”
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光是一个店铺的蚵仔煎,平日里一个晚上就能卖出600多份,而到了周末,销量更是能接近千份。有消费者直言,就是冲着“士林夜市”的品牌来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士林夜市第一次来到上海,而不同于此前,此次夜市将持续近半年的时间。“今年打算开到10月底,时间跨度更长。这次来的所有摊位主厨全部来自中国台湾,包括了70余种小吃。这也是为了让消费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台湾小吃风味。”台北市士林老街商圈繁荣促进会大陆代表处副主任黄建忠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年,士林夜市在大陆各地都有推广,这张台北的名片,正不断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
售价比台北贵30%左右
据了解,考虑到成本的原因,目前锦江士林夜市的售价比台北要贵30%左右。黄建忠说,夜市的小吃其实本身单品的价格就不算高,主要是还靠销量拉动经济效益。“在台北士林夜市,每一家店铺交完租金,雇好员工,最后的净利润也就是三成不到。不过,随着士林夜市走热带动的销量攀升,对于不少店铺而言,收益仍相当可观。”不仅如此,黄建忠还坦言,根据近期在上海的销售情况,“其实上海消费者对于夜市的热衷程度是很高的。”
既然需求端火热,供给侧又“有利可图”,那么除了引入台湾士林夜市,上海,是不是也该有属于自己的夜市?随着早年曾盛极一时的彭浦夜市被取缔后,不论是如今的昌里路、通北路、还是寿宁路夜市,似乎都“难成大器”。人们也在疑惑,“马路夜市”是否就是与
上海无缘?
黄建忠认为,上海有形成特色夜市的条件,但最重要的是管理要到位。“在台北,每家店一年只需要交上1000元新台币(约200元人民币)的管理费,夜市大部分的日常管理,都交由各夜市的摊主自治委员会,小到垃圾清理等各个环节都有把关,整个夜市的氛围是既热
闹又干净的。”
夜市培养需长久积淀
士林夜市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黄建忠说,其最早也是从庙口的小集会慢慢发展起来的,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今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更是因为其背后蕴含的一些文化元素。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上海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夜市,不仅仅要从管理上下功夫。同时,文化积淀、人气的培养也必不可少。“士林夜市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多年积淀的饮食文化和老街文化。在那样的环境中、品
尝当地特色的食物,能够品读出当地的传统文化,带起怀旧的情结。这不是开一两家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曾刚指出,除了文化基础外,夜市最初发展起来时,足够的本地消费力也至关重要。“夜市其实最早是服务于本地的学生、打工仔等低收入群体的,以服务型为主。如果本地消费力不够,可能连生存都很困难。正所谓‘本地人可以让你保本,外地人可以让你赚钱’。”
曾刚认为,目前上海七宝、朱家角、新场镇等区域都具备开设夜市的条件,不过受制于地理位置、规划目标和人气原因,发展仍需要漫长的过程。市场经济下,夜市已被证明在上海仍有存在的意义和必要。上海的夜市,也许经过一段时间的厚积薄发,也会像台北的各个夜市一样,打造出一张响亮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