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研究机构如何做大转化文章
12.07.2016 13:05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今年5月,该所惠利健教授团队研发的生物人工肝技术以2100万合同金额转化。
看似寻常的两例转化,都是该所知识产权管理中心的“手笔”。一家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研机构,是如何突破成果转化的瓶颈,做大这篇转化文章的呢?
和科学家互动掌握最新动态
该所知识产权管理中心主任季军捷介绍,和洪院士的接触,其实从2011年就开始了。当时,科研成果转化统一由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来负责,生化与细胞所大胆提出,能否由所里独立开展知识产权管理及科技成果转化运营工作。这一设想得到了肯定,2011年生科院开始在该所试点。这时,洪院士研发的低温封闭多级PCR(Lcn-PCR)技术逐步成熟,这一技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在宫颈癌等临床样本检测上的准确率,而且还可以广泛应用到农业、畜牧业、渔业、食品及海关检测检疫等领域中。
经过和洪院士的紧密互动交流,科研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人员充分了解和认识到该技术的先进性和市场开发价值。而洪院士和每家公司接触之前,也会主动找到科研处一起商量技术转移转化事宜。经过研讨,科研处建议把这一技术分为专利和技术秘密两部分,形成最有利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建议得到了洪院士的认可,从2012年底开始陆续申请专利,围绕这一核心技术,形成了包含5个专利和一个技术秘密的专利布局。期间,针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严格的审查意见,双方密切配合,在上海一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共同应对答辩,最终获得授权。
尽管获得专利授权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但科研处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一技术的创新性十分有信心,他们前后和4家企业进行了谈判。谈判往往是最艰难的,他们与最终签约公司的谈判整整持续了将近一年。最终,在把科技成果成功转
化的共同目标下,双方签订了协议。
“科学家的密切配合和信任,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功的重要前提。”季军捷有感而发。
最看重对方是否有技术开发的能力和实力
季军捷有一个很深的体会: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并非一般的商品买卖,重在实现科技成果的价值,造福人类和社会。
今年年初,生化与细胞所惠利健团队,完成了第一例基于转分化肝细胞的生物人工肝系统的临床治疗实验,救治了一位有40多年乙肝病史的病人。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令人振奋。有家公司跟踪该项目长达2年,2年间,这一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双方一直在沟通接触,因此坐下来谈判不到半年时间就顺利签约。
其实,在这家公司之前,科研处也和几家公司接触过,其中一家提出了较高的合同金额,最后还是被婉拒了。谈判中,生化与细胞所最看重的就是对方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开发能力。为此,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人员对公司的经营模式、研发计划、市场规模等都要做详细调查和分析。“我们不是商人,也不是纯粹为了商业目的去签合同,而是希望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有的公司可能会利用高新技术去炒作从而获取国家和社会资源,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制度化管理,有章可循
去年4月,经过3年的试点工作,生化与细胞所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中心,负责该研究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与此同时,还推出了该所的《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进行制度化管理,做到有章可循。
“我们的转化工作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一片空白,也没有什么突出的工作,直到最近两年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工作逐步走上正轨,也有了一些成果和突破。”季军捷多次提到所里的重视和支持,没有这个强大后盾,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是很难开展的。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涉及科研、法律、企业、市场等综合性知识。季军捷是生物学博士,算得上专业人士,他还特地到高校知识产权学院学习,先后考取了中国专利代理人、中科院知识产权专员、上海市专利管理工程师和技术经纪人。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才加入我们,毕竟任何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是从基础研究开始的。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记者 黄海华)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12.07.2016 13:05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