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基础支撑商贸科技区升级 访普陀区委书记张国洪

12.01.2015  11:22

   ■普陀区曾是上海的工业大区,经过多轮转型升级,从“大工业”到“大物流”,如今,科技将成为下一轮转型重点

  科技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功能性平台众多,科技企业实力雄厚,科创成果成绩斐然——拥有这般丰厚“科技家底”的普陀区,在区域功能升级转型、产业调整腾笼换鸟之后,腾挪出更多的科技产业发展空间。如何用好既有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如何串起创新服务链上的各种要素?日前,普陀区委书记张国洪接受了解放日报专访。

  【好家底】

  科研院所众多软件产业突出

  记者:普陀区在科技创新领域有哪些特点和优势?

  张国洪:普陀区的研究创新功能性平台资源丰富,共有部属、市属科研院所17家和“九八五”高校2家,利用技术优势已经建成各类研究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上海1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普陀占有2家;另有9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上海市创新战略联盟,都是在智能控制和软件信息等领域开展创新研究的重要功能平台。

  普陀科技创新成果总量多,去年全区每十万人专利申请量达到179.6件,提前两年基本达到“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十二五”以来,全区累计认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69项;实现技术转移和交易1145项,交易额突破35.9亿元。普陀科技企业实力雄厚,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为主,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和先进制造业并举的“1+4”主导产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产业集群态势开始凸显。电科所、化工研究院在智能电网和新材料领域具有行业领先地位,施耐德、延华智能是智能控制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

  普陀还有许多科技园区、孵化器、苗圃。天地软件园、华大科技园、武宁科技园等9个科技产业园区各具特色,这些园区拥有建筑面积近140万平方米,集聚了2000家科技企业。区内已经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家,在孵企业数达到243家,毕业企业32家。

  【新定位】

  转型变身商贸科技区

  记者:区里长期积累的科技优势基础,如何与区域转型、产业升级调整结合,在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找到普陀的定位?

  张国洪:普陀区曾是上海的工业大区,经过多轮转型升级,从“大工业”到“大物流”,如今,科技将成为下一轮转型重点。2011年的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普陀提出建设“上海西部新兴商贸科技区”,就是想借助区域科技资源优势推动新一轮发展。

  近年来,普陀区加大力度调整传统市场和低端产能企业,为科技创新企业成长和“四新”经济发展腾出必须的空间,提供必要的条件和资源。为了落实商贸科技区的定位目标,我们进行了“一河五区”布局,加快建设桃浦科技智慧城与张江普陀园科技创新中心区,长风金融港等科技金融创新功能区,苏州河沿岸、真如城市副中心等科技创新应用区的多层创新体系。

  在未来发展中,普陀区将进一步强化在软件工程、智能控制等领域的领先优势,集聚一批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和技术中心,努力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相互促进的都市型科技创新区。以桃浦科技智慧城、张江普陀园建设为主要抓手,形成主导性产业的创新集群和企业集群,其他重点区域作为主要应用载体和辅助科技功能区,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驱动型产业结构体系,提升全区科创水平。

  【政府角色】

  “4+1”环节一个不能少

  记者:要营造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环境,区级政府应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张国洪:普陀要用环境赢得创新,用优势赢得品质。既有优势是今后创新的基础,而政府部门要做的,是营造好科技创新的环境。

  有位学者说过,要发展科技产业,至少要有四大要素环节:一是发明,二是经营,三是投资,四是退出机制。四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发明是原始创新,普陀有基础;有了创新,要靠经营把发明和生产连接起来;在投资及退出机制上,国际上的经验是通过引入风险投资等。普陀区的长风生态商务区正着力打造并购金融集聚区功能,市联合产权交易所坐落于此,集聚了一批各类基金公司和投资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完善的资本环境;投资机构进行战略投资,时机成熟时退出变现,而创新产品则完成了从孵化到市场化的过程。除了上述四个环节,还应该加上一条——容忍失败的文化,科技创新必须容忍失败。

  打通这四个要素环节,激发企业和企业家的创新动力与活力,普陀区正致力于提供最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好的科技创新环境,首先应该是“便利化”的,政府要精简行政审批,放开政府对企业创新的过度管制,降低科技创新门槛;其次是“法治化”的,推进知识产业运用和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服务,保护创新人才和创新企业利益;此外,还要是汇集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专业服务资源,鼓励并购基金、律师、会计、培训等相关专业服务资源发展,满足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的需要。

  【楼宇经济】

  科技创新升级版

  记者:围绕打造服务科技创新的软环境,如何吸引创新人才、留住创新人才、用好创新人才,普陀区有怎样的思考和做法?

  张国洪:创新型的工作与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像现在很多商务楼宇,里面其实都是生产性服务业和科研院所,这是科技创新时代升级版的“楼宇经济”。国际上,纽约、伦敦、法兰克福、东京,科技产业也与商务楼宇园区融为一体。谷歌等科技企业,办公环境优美如艺术馆,能激发创新思维的活跃。

  我们应该深刻理解科技产城融合发展的趋势。在融合趋势下,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对工作、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今非昔比。普陀区要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普陀的区域商务成本相对较低,9个科技产业园区提供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硬件载体,有利于众多科技创新企业集聚发展。而相对较低的居住成本和迅速优化的交通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各类科技人才。

  今后,普陀区将继续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出台人才公寓、医疗保障、租房补贴、科研扶持、子女就学等实施细则,为吸引各类人才到普陀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聚焦“一河五区”和区域产业基础核心,引导各类优秀人才向优先发展的产业和区域集聚。还将加大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项目的引进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