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善治更需要“挖土豆的儿子”

23.11.2014  13:25

    中央办公厅近日印发 《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媒体报道大多把其中“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逐步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的内容,作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有的直接将“中办发文要求提高基层干部待遇”作为新闻标题,以突出这一内容的现实针对性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基层公务员和基层干部收入偏低、工作压力大,越来越多受到公众瞩目。特别是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四风”后,一些公务员的隐性福利被压缩或取消,基层干部收入待遇低、工作生活条件差的情况,开始为更多人知晓。媒体调查显示,我国多数地方的基层公务员月薪普遍在2000元到4000元之间,公务员工资待遇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样丰厚。此次中办印发《意见》中特别强调“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自然会引起基层公务员、基层干部的共鸣,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不过,“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只是《意见》中专章“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的一个要点,该专章还包括“加强基层服务性党组织建设”、“完善基层为民服务平台”、“健全基层民主管理机制”、“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等内容。这些工作非核心,是要建立、巩固联系群众的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监督体系和保障体系,帮助城乡基层社会、基层单位提高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建设的能力,使基层不但成为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基地,更成为涵养人才、驻留人才的沃土。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干部待遇,是为基层“充血”以夯实基础的先期条件;等到基层经济发展和社会发育到一定程度,基层自身具有了“造血”功能,就能源源不断地生产、集聚丰富多元的人财物资源,通过基层社会的善治,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这里涉及到一个重要的观念转变问题。一直以来,我们谈到基层社会、基层单位,谈到充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和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很多人都只是把基层视为干部仕途的起点。人们总是认为,一个干部不能长期在基层工作,更不能在基层干一辈子,否则就是不求上进,就是没有出息。其实,基层社会不只是社会和国家的“细胞”,同时也是社会和国家的“躯体”,很多时候,治理好一个村、一个镇,比治理好一个县、一个市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压力,也需要更多的专业才能和政治智慧。一个干部如果长期留在基层工作,一辈子也没当上“大官”,只要他为基层治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他就应当享有优厚、体面的待遇,成为社会公认和尊崇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