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套路深:制造名师甚至冒充 互换家长信息

16.01.2017  17:08

  为何会让孩子去补课?补习的真是孩子必须的课程吗?记者采访了多名家长,却发现不少家长还真说不清,怎么就身不由己地陷入了培训机构的“成才大炼炉”。裹挟在升学压力下的家长,面对培训机构设计的层层套路,一番威逼诱惑、狂轰乱炸后,往往只能束手就擒。

   套路一:

   深入学校“拉人头

  家长陈女士的孩子,在浦西某个知名的初中上学,孩子一上初三,学校就在家长会那天组织了一场升学讲座。陈女士回忆说:因为涉及到中考,家长都是紧张万分,谁都不敢缺席。

  来的专家自称是某教育报社的教研员。他列举了这两年各区市重点和区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线,和这两年这个学校学生升到市区重点的比例,特地强调:“你们学校70%的学生都适合冲刺市重点,要好好努力。”家长们一听都很兴奋。

  之后,他开始分析各个市重点学校的自主招生题目,家长们更佩服了。最后重点来了:“为了更详细分析自主招生形势,我们会在×月×日,在×地方举办自招专场讲座,有需要的家长可以参与。”于是,家长对他在屏幕上显示的下一场讲座信息,疯狂地拍照,准备去继续聆听。

  那么,当时没有拍照,也没有报名的家长后面是否就不会再有任何联系呢?非也。——在讲座现场,还有一批工作人员做的事情就是分发调查问卷,每位家长都会拿到,这张问卷唯一的目的就是拿到了家长的联系方式!

  记者从业内人士获悉,部分培训机构会与学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这些培训掌握了孩子情况、学生家长联系方法,他们就有办法让学生来报名培训。

   套路二:

   制造名师甚至“冒充

  追星是整个社会普遍的心理状态,而在培训行业就是追“名师”。关于“名师”,市面上都有无数传说,流传在家长微信群中就成了家长们争先恐后抢夺的“香饽饽”。

  因为名师在市场上具有足够的号召力,有的培训机构不仅加大了包装和推介的力度,甚至干脆搞起“冒充”。因为培训机构爱打名师招牌,又无人鉴定,一位知名老师还被冒充过十年。

   套路三:

   环环相扣请君入瓮

  许多家长说起自己为孩子付的补课费,常常会带着一肚子苦水说:“已经无法计算了!

  住在浦东赵女士有个读初三的女儿,因为成绩一般,她没有参加自招辅导班,然而,她的花费更加庞大。

  她女儿在初中一两年级,先是报了普通的培训班,每个班有近二十个人,一学期费用是2000多元,可是学下来,成绩依然老样子。

  眼看孩子上初三了,赵女士总想着能提高女儿的成绩,可惜目前的普通培训班实在不给力。

  也正是看出了赵女士的这种需求,女儿所在培训机构的老师拉着她的手说:“孩子现在的状况,我们是一定要帮助她的。我建议先让她读六人小班,虽然学费贵一点,但是老师对于每个孩子的关注度会更高。

  只要对孩子提高成绩有好处,家长哪会心疼那点钱,赵女士当即同意女儿小班化培训。于是女儿转去了六人班,学费也从2000元升到近4000元一学期。可是,没多久,赵女士发现女儿依旧起色不大,于是又去求助老师,这一次老师的方案就是:“一对一”。老师还承诺:“如果三万元一起支付,就是签约班,保证她的中考成绩达到普高线。

  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从普通班到小班,再到一对一培训,甚至是签约培训,这都是目前培训机构的“标配”,也就是一般性“套路”了。

   套路四:

   机构之间互换家长信息

  或许不是百分之百的学生都上过校外培训班,可一旦你入了局,就恐怕解不开这个套了。据记者了解,除了进学校让家长入套,机构之间还往往通过信息互换,搜刮家长联系方式。

  记者从一家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处获悉,收集信息有如下渠道:业界信息互换,例如艺术类课程的培训机构和文化类课程的培训机构互换客户信息,或者一些琴行等用品机构出售信息给艺术类培训机构;付广告推广费给专门的电信机构,让他们群发信息给手机客户;购买手机号,有些地方专门批量出售手机号的信息。

  “业界合作大家互换信息已经很寻常了,要寻求一些合作对象并不难,大家都想多找点客户,大家都有这个需要嘛!”这位负责人坦言道。

  一旦通过各种渠道获得信息之后,培训机构的推销人员就会“坚持不懈”地猛打客户的手机,让客户来听课,参加各种讲座。最振振有词的推销人员会直接命令客户:“周末来领取高考志愿如何填的辅导资料!”“后天几点到哪里领取一模考的知识点资料!

  而且,培训机构得到电话号码之后,他们可不是只打一次,而是会在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定时打来,从小学一年级一直打到高三。于是,教育类的电话骚扰频率可能是不次于房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