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培智学校校长张洁华:用心点亮一盏盏希望的灯
据《劳动报》报道,在宝山区培智学校就读的学生,都是患有不同程度智障的孩子,为了点燃这一盏盏希望的灯,校长张洁华在特殊教育领域倾注了心血。她创建的“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与实践”项目,被誉为国内自闭症教育的经典范例;她的“自助教育”理念,重新定义了特教管理制度的内涵;她主导了“医教结合”模式,开启了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她更是身体力行,让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享受到了规范化特教带来的益处。张洁华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园丁奖等殊荣。
特教第一线的守望
张洁华在恢复高考后如愿考进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她在一家公办小学干了十几年,从一名语文教师,一直做到教导主任、副校长。
1997年,宝山区聋校和宝山区辅读学校合并,成立了宝山区培智学校。教育局领导找到张洁华,让她挑起重担。张洁华走马上任了,开始面对一个特殊群体。
培智学校有123名学生,都是脑瘫、自闭症等中度以上智障孩子,有的还是多重残疾。从普通教育到特教领域,张洁华开始进行角色的转变。
有个孩子父母离异,跟外公一起生活。平时不爱说话,但爆发起来可凶了,经常有同学家长来告状。那时对自闭症还没有概念,都说这个孩子品行不好。张洁华了解到孩子的父亲在厂里表现不错,觉得有必要去找他谈一下。她不顾腿骨骨折打着石膏,找到孩子父亲,关切地说:“虽然你们夫妻离异了,但他毕竟是你的孩子,希望你经常来看看他,让他感受亲情。”之后,由于得到父亲的关心,孩子的行为举止有了很大的变化。
还有个自闭症孩子,每周一到校后就会吵闹哭叫,哄都哄不住。张洁华觉得“一定是有原因的。”她一次次找孩子父母聊天,发现父亲对孩子训练管得很严,双休日总是叫他做这个做那个,孩子不敢反抗,但内心压抑,周一到学校就用哭闹的方式发泄出来了。
“那就先让他放松”,以后周一到校,张洁华让教师先把孩子带去游戏室玩上一小时,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再让他上课。同时,劝说家长要顾及孩子的感受,合理安排训练课程。经过一番努力,孩子再也不哭闹了。
张洁华认为,特教工作者,仅凭爱还是不够的,特教工作者的责任更在于探索和创新特教的最佳途径和人本方法。
自助教育,让每个孩子都灿烂
在张洁华眼里,培智学校不是看护智障孩子的场所,而是教会孩子掌握各种本领,学会适应社会生活、体现人生价值的课堂。她努力寻求和探索特教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大胆提出了“自助教育”的理念。这是一个针对师生共同成长的以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以训练自助技能为重点、以自助学习为操作策略的教育体系,把学校办成孩子的乐园。
2000年起,张洁华带领教师开展课程开发和研究,根据中重度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坚持“低起点、高期望,生活化、生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充分练习、循环复习,趣味实践、成功体验”等五项课程原则。从理论探索到实践操作,使自助元素“融入校本教材、渗透课堂教学、贯穿课外活动、介入个别化教育、注入评量体系”,并通过课堂教学、团队活动、家校互动、社区活动等途径实施。其中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残障学生的需要构建的个性化课程,使个别化教育方案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教育部对中度以上智障学生的教育训练有个14页的纲要。在多年实践中,张洁华带领老师们把大纲变成了一套128册的教材,其中5个学科填补了国内特教的空白,并被全国90多家学校选用……
为更好地提升智障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张洁华又倡导了“融入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特普融合主题活动,使学生通过融入普通人的生活,逐渐树立自信:小洁能独自乘公交车上学了、阿磊会去超市购物了,还有晶晶能识别男女厕所的标识了……
与此同时,张洁华还成立了创新工作组,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兴趣,打造了“周周播报”、“心灵花园”、“天使大本营”、“快乐功夫城”等10个主题活动品牌,并成立了打击乐、腰鼓、舞蹈、儿童画等兴趣社团,智障学生的才艺和智慧的火花被点燃了。
小钟患唐氏综合症,美术教师发现他有绘画才能,对他进行了专门的训练。一段时间后,孩子参加了面向健全学生的“樱花杯”儿童画大奖赛,还得了奖。在残联的帮助下,孩子还出了画册,电视台还为他做了节目。
有个智障孩子,父母都是残疾,平时性格孤僻,但舞蹈老师发现她跳舞时很开心,便让她参加了舞蹈兴趣小组。2007年国际特奥会在上海召开,女孩跟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特奥会闭幕式的演出。以后,又登上了“上海之春”的舞台,走进上海音乐厅、大剧院。
更多孩子的身影,不断出现在国际特奥比赛、上海音乐厅、大剧院的舞台上……
打造自闭症教育的“中国品牌”
自闭症是一种先天脑部功能受损伤而引起的广泛性发展障碍,患儿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障碍:沟通障碍、社会互动障碍、重复刻板行为。目前,自闭症儿童的数量正逐年增加。
早在2006年,张洁华就敏锐地察觉到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她着手带领教师开始研究实践,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与实践”这一科学的制度性解决方案,并于2008年开始进入课程化的研究。
智障孩子长期处于保护下,很难有机会接触社会语言环境,为了帮助他们走出这一步,张洁华动了不少脑筋。坐公交车,自闭症的孩子看到一路陌生环境,会尖叫甚至满地打滚。张洁华便让人把上学沿途以及车上的情景都拍成录像片,通过反复播放使孩子们产生熟悉和安全感。去医院看病也是,医院挂号处的人群、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以及铮亮的手术器械,都拍下来反复播放,孩子的恐惧感消除了,以后就能慢慢地走进社会。
张洁华团队的“补偿性、个性化、生态型、体验性课程建构观点,共同注意力训练、问答教学、关键行为训练(PRT)、地板时间(FloorTime)、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视觉线索策略教学、社会性故事教学(SocialStory)”等技术,都是借用了心理学、医学的原理在特殊教育领域的独创。通过对每个自闭症儿童每堂课的录像分析,对他们的行为模式、沟通交往、社会适应进行了科学有效的干预,在全国首次确立了自闭症课程建构的框架,建构了课程目标体系,探索了课程实施的路径与方法,建设了自闭症课程资源库。
2012年6月,课题组对学校24名自闭症儿童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估,83%都有进步,其中26%的孩子“进步很大”。学生伟伟毕业时,他妈妈在家长会上说:“我家孩子自闭程度严重,发作起来谁也拉不住,现在我可以放心带着他外出吃饭,到超市去购物;在和人沟通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亲戚朋友都夸他有礼貌。最令人欣慰的是,一次外出走散,他居然能拿着信息卡向交警求助。”
为了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受益,在张洁华的努力下,由区教育局和区残联共同创办的上海市首个公办自闭症训练中心于2011年3月1日诞生,在短短1年多时间里,张洁华带着她的团队一路攻坚克难,研发评估工具、开发训练课程、编写训练手册及教学用书……
毕生为特教事业奔走
为了保证重度智障的孩子也能够受到训练教育,张洁华推出了送教上门的举措,培智学校因此成为上海市首批实施送教上门的学校。这些年来,哪怕学生住得再远,哪怕刮风下雨,培智学校的老师一直坚持送教上门,把课堂搬到床边,保证宝山所有的残障孩子一个不少地接受9年义务教育。
残障孩子的家庭大都因病致困,为此,张洁华的自行车不知走过多少企业单位,在她的争取下解决了不少孩子和家庭的燃眉之急,区教育局在2003年起也率先在全市实行了特殊教育的全免费。从此,孩子们上学、读书、吃饭、穿衣、活动、医疗等都有了保障,而且使每个特殊家庭都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引领每一所特教学校走上优质,成了她另一个心愿。汶川地震后,年近半百的张洁华毅然报名到震区都江堰支教一年,担任都江堰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来到了这所因为地震而满目疮痍的学校,新房子造起来了,可特教学校的运行还一穷二白,她为此日夜奔忙。整整一年,她每周为学校行政干部做一次专题讲座、为教师做一次专题培训,为困难学生捐款、捐物,落实大额手术费用……她对特教事业的执着、对特殊孩子的关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特教老师。张洁华的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李长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的好评,并被授予都江堰市优秀支教教师称号。
近几年来,分享成果成了张洁华学习研究的另一个篇章。自2011至今,张洁华为华师大举办的各级各类“国培计划”的学员和“上海教师学研究会”开设的特教培训班计1千多人作专题讲座,另外,应市教委的委托,接待了来自四川、甘肃、广西等地的特教领导和骨干教师跟岗学习,在上海乃至全国特教学术界享有良好的口碑。
从青春走过中年,今年,张洁华本该退休了,但组织上挽留她。张洁华没有二话,她也舍不得离开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