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式治霾治堵保平安,城市面貌更靓文明度更高 杭州:办一场峰会提升一座城
今天,G20杭州峰会倒计时100天,无论是大街小巷出租车司机楼道大妈的闲谈,还是在广播电视中,满城谈的都是G20。这段时间,杭州城韵味更浓:西湖文化广场音乐喷泉启用,西湖和钱塘江两岸夜景灯光提升,远山近堤上成片LED灯刷出一幅画卷。西湖景区山间的民宿和咖啡馆更显小清新,老城区思鑫坊通过整治重现风貌……
杭州本就美,综合整治后,城市面貌更靓。G20峰会临近,杭州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和城市影响力正提升。记者近日观察,“美貌”之外,G20带给杭州最关键的提升,在于城市治理的体制机制创新。当然,更美的还是人。
创新方式治霾与治堵
很多人关注到了,去年底,杭州钢铁集团位于杭州半山的钢铁基地全线“熄火”。自此,杭州再无钢铁生产基地,也没有燃煤火电机组,黄标车也基本淘汰,率先成为令人羡慕的“三无”城市。
杭州老百姓都有期待,“G20蓝”会出现,更持久的“西湖蓝”有望回归。杭州市长张鸿铭告诉记者,近年来,杭州优良天气每年增加12天到14天。连续3年,杭州市区PM2.5指数年均值以10%左右的速度下降。他还提到,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让长三角城市群不仅能在上海世博会、南京青奥会以及即将到来的G20杭州峰会等关键节点“团结治霾”,在日常工作中的推进力度也很大。杭州治霾不推诿。毕竟,大气治理对杭州城市品质提升是件大事。在一场关于杭州国际化的高层研讨会上,官员和学者们提出的杭州城市瓶颈,集中在两个问题上: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可喜的是,杭州在“硬手段”之外,探索了不少有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
先说杭州的公共自行车。杭州已经建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自行车公共体系,自行车总量8.68万辆,每天约有30万人次使用。再说新能源汽车,杭州累计推广2.2万辆,数量为全国城市第三。值得一提的是,纯电动的公交车也有1500辆,未来还将增加500辆。如今西湖景区附近的公交车,多是新能源的。此外,还有纯电动汽车供租赁。
公共自行车和电动公交车的推广,便是杭州城市的创新式提升,治霾和治堵,一举两得。
积极尝鲜是办G20底气
杭州的城市性格,原本就含有积极尝鲜的因素,G20峰会一来,愈发彰显。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市发展管理系教授陈建军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针对交通拥堵的瓶颈,他建议记者留意“互联网用车”的杭州案例。在全国范围内,杭州“出租车改革”走在前列,对“互联网专车”也相对宽容。去年,“规范网络约租车”就被写进《杭州市深化出租汽车行业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征求意见稿中。
体制创新带来的城市提升,何止这一例,仅在互联网相关领域,杭州成立了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还建成了云计算和互联网基金的特色小镇,以及互联网金融集聚区。杭州的信息经济已占全市GDP约2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在其他方面,杭州是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还是国内率先基本做到“车让人”的城市。
对新事物宽容并积极尝试,或许正是杭州承办G20峰会的底气。陈建军认为,杭州在城市硬件和功能完备方面,难与上海等国际化大城市相比,但并不妨碍杭州成为功能凸显型的世界名城——本就是“高颜值”的东方靓都,配上官员、企业和百姓对新鲜事物宽容并敢于创新,若再能以G20峰会为抓手,在城市文明上更上一层楼,便是大提升。
有意思的是,杭州数位官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城市文明的提升,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数次夸赞因为G20峰会而出现的“武林大妈”。这支大妈队伍的目标,是成为像“朝阳群众”“海淀网友”一样的“品牌团队”,如今在杭州各小区、学校、工厂,都有别着红袖章的大妈大叔。记者观察到,傍晚有一支在西湖文化广场上跳完广场舞的小团队,几乎“整建制”地去社区平安巡逻了。上城区的一群退休职工,组建了湖滨晴雨工作室,自发成为民情和社会心态的观察者,针对举办G20峰会收集民意。
一场峰会,确能提升一座城。 选稿:贡小翔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