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骨头是湿垃圾,多久可降解?记者“堆肥”48小时后,看到的竟是这一幕

11.07.2019  06:10
2019 07/11 06:00 分享 返回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从7月1日施行以来,不少上海市民已经熟记分类技巧,时刻不忘垃圾分类。

  但生活垃圾有成千上万种,其中一些“冷门”垃圾很难马上“对号入座”。比如,小龙虾壳、水蜜桃核、玉米衣、鸡骨头、荔枝壳……让人冥思苦想后,仍难确定它们到底是干垃圾还是湿垃圾。

  其实,容易腐烂降解、容易粉碎的生物质垃圾就是湿垃圾。在上海,湿垃圾进入末端处置设施,加入菌剂、搅拌后,经过10小时至12小时的“有氧运动”,就能变废为宝,成为有些像“肉松”的土壤“补品”,可用来肥沃或软化土壤。

  事实真的如此吗?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决定做一个实验, 把湿垃圾处置终端请到市民眼前, 即用家用的小型湿垃圾堆肥机来判断投进去的垃圾到底受不受“欢迎”。该堆肥机的处置原理和上海目前采用有氧堆肥方式的湿垃圾末端处置项目类似。

  实验共分两个批次。

  第一批次,记者把 棒棒糖(带塑料棒)、塑料湿垃圾袋、一次性木筷、荔枝壳、鸡骨头、薯条、餐巾纸 等7种生活垃圾扔进了堆肥机。

  第二批次,记者把 香菇干、桃核、扇贝壳、过期茶叶、玉米芯、小龙虾壳、玉米衣 等7种生活垃圾扔进了堆肥机。

  每一批次的垃圾都在堆肥机里“生活”了48个小时,之后,记者打开堆肥机,查看这些垃圾降解的情况。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玺撼 责任编辑:顾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