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不起 慢不得 坐不住   司言畅:向“一流理工科大学”的目标奋进

23.12.2015  13:59

      2015年,“十二五”完美收官,“十三五”蓝图绘就。临近岁末,我们总结回顾且行且思。12月21日,学校召开第四届教职工代表大会2015年专题工作会议,审议《上海理工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这是关乎学校命运与师生利益的重大议题。
      风云际会的节点,基于内外形势的客观分析,基于历史与现实的准确研判,一幅宏大的发展蓝图在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深刻思考中成形,我们以“十三五”的布局谋篇做出了自信而坚定的选择。这一事关学校深刻变革的规划,把握的是未来五年发展的走向,体现的是学校的价值追求与社会担当,开启的是一段充满希望的崭新航程。
      只争朝夕的当下,连接过去与未来。2016-2020的第十三个五年,是学校站在百年又十新起点上向更高发展阶段迈进的跨越阶段,是实现“一流理工科大学”这一共同理想的冲刺阶段,也是综合办学实力全面跻身中国大学百强的关键阶段。对此,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唯有时刻以如履薄冰的危机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任重道远的使命感自我鞭策、自我激励,方能淡定从容地朝着“十三五”目标奋勇前行,再创辉煌。
      审时度势,发展主线与国家、区域脉搏同频共振。
      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它决定着高等教育的“新常态”。审时度势,方能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实施六大战略的基础上,凝练出“工程型、创新性、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和“做精品本科,争一流学科,创百强大业”的办学目标。紧扣时代主题,对接重大需求,我们的综改方案得到了市教委专家组的高度认可,学校入选了上海市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6个学科获批“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规划。而未来五年,我们要抢抓“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历史机遇,对接和服务“中国制造2025”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风云变化的内外形势要求我们以理性和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要求我们的发展主线与国家、区域脉搏同频共振,唯此方能抢占先机,赢得发展的黄金期。
      专注创新,发展路径以特色引领、以协同推进、以质量制胜。
      就在本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到我校视察上海太赫兹波谱与影像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发展情况,她赞扬“太赫兹中心建设体现了真正的协同”。庄松林院士领衔的团队在“改变世界的十大技术之一”的太赫兹技术领域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不仅在技术的前沿独树一帜,更为高校技术成果转化模式“破冰”,并建立起边出成果边应用的“沿途下蛋”机制。这是学校专注内涵建设的一个“剪影”。本土专业通过国际认证的做法由点及面,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创新创业教育“升级版”成为高校典型“范本”,“一校八院所”协同创新驶入快车道,上海智能制造工程师学院、“长三角”工程教育联盟着眼于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深化内涵建设的道路上,改革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被标示得格外清晰,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有信心和动力接近梦想。一项项可圈可点的成绩背后,是对发展路径的深刻洞察:突出“特色”,彰显“协同”,强化“质量”,方能鸣奏出内涵建设的和谐乐章。
      人才强校,发展引擎举群贤之智点燃。
      校以才立,业以才兴。人才数量和质量的三个“滞后于”是转型升级期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瓶颈。为此,学校抓住“牛鼻子”,明确人才强校主战略,发出不拘一格引智聚才的强力动员令。夯实学科根基,开辟“绿色通道”,构筑人才“特区”,伸出诚意的橄榄枝,优化了人才结构,引来了“金凤凰”。让人欣喜鼓舞的是,世界顶尖科学家、知名学术“大牛”也向我们投来目光,并落户加盟。创百强大业,聚一流人才,举群贤之智。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我们的发展引擎正在被人才这一强劲的力量点燃。在“十三五”的画卷上,我们依然要贯穿“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进一步夯实人才这一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强校之源。
      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上,吴松书记强调,我们必须要以“等不起”的使命感、“慢不得”的责任感、“坐不住”的危机感,传承创新,扎扎实实地推进“十三五”事业发展,共铸新的辉煌。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没有一帆风顺的航程,只有持续奋斗的事业。站在两个五年规划的交汇点上,把上海理工大学建设成为特色显著的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全国工程教育的示范高校,综合办学实力全面进入中国大学百强,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有信心。在大有可为,并能够有所作为的时代,我们期待一个更加出彩的上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