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地铁丢书:丢书"万本"谁来管 难道只是商业秀?

16.11.2016  14:05

>>>地铁少数派读书报告:只要有心,地铁也能成书房 

      东方网实习记者毛淑杰11月16日报道:11月15日,风靡伦敦的地铁丢书“中国版”来到上海。据活动组织方说明,北上广三个城市的地铁中被丢下近万本书籍,随后网友传言这些书都被地铁保洁阿姨收走了。当晚6点钟,东方网记者走访了被参与者提及较多的上海10号线,发现多辆列车车厢内的确看不到书的踪影。其中,10号线终点站之一航中路站则收到了“漂流书”,均由热心乘客上交。而另一端的新江湾城站则一本也没收到。

   辟谣:书被保洁阿姨卖废品了吗? NO!!

  11月15日晚,在热情洋溢的地铁丢书活动中,一张略显刺眼的照片被活动参与者传到朋友圈。照片中两摞带有活动标识的书摆在地铁站的垃圾桶旁边,眼看要“终止”漂流之旅。于是有网友质疑,中国版的地铁丢书的结局是“书会被保洁阿姨拿去卖废品吗?

  为确认真假,东方网记者在上海地铁10号线多辆列车内与车站内都看不到书的踪影。记者在10号线终点站之一航中路站采访到了当日值班的保洁员赵阿姨,她表示:“我从早上9点工作到现在,根本没看到这种书。”10号线每一小时六趟经过航中路站,期间她清理了几十次车厢,只看到了一本故事会和大刊杂志,并没看到表面贴黄色圆形标签的书。

  另一方面,航中路站长值班室收到了3本崭新的“漂流书”,三本书封面上贴着统一的黄色标志,内页夹上书签。航中路值班站长表示:“这些书是早上8点多钟由几位好心乘客上交的,他们以为这是其他乘客遗落在地铁内的。”目前3本书作为遗失物品暂由站台值班室保管。记者还了解到,10号线的另一端终点站新江湾城并未收到相关书籍。

  那么车厢和车站里的书都去哪了呢?车站工作人员说,如果书跟车到了终点站,作为乘客遗失物品,地铁保洁阿姨会上交到车控室进行登记。如果书在车上,那么可能被乘客误以为别人遗失而带走,或者被移交沿途站台。

  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轨道交通设施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禁止乱扔杂物、禁止堆放杂物、禁止散发宣传品、禁止收捡废旧物品等。上海地铁运营方也对东方网记者表示,每天结束运营后,地铁方将对所有地铁车辆进行整体清理,如发现这些书将被上交。

  不过,这样一来,不禁让记者产生疑问。

   质疑1:真的有10000本书吗?

  活动组织方号称共有10000本书在漂流。这个数字从何而来?主办方真的已经在各个地方丢了满满10000本书吗?

  事实上,这个数据很模糊。据主办方公示,丢书种类有40-50种,属于文学、科幻、童话等文艺青年的心头好。目前参与明星有72名,象征性地在各个地铁线上丢下十多本书,这些策略性丢书肯定不足10000本。

  活动宣传页面上显示,10000只是丢书工具包的数量,换句话说,需要参与者丰富才能实现10000大关。而且,这个工具包含有两张提示贴纸,一个说明手册,一张二维码贴纸和一张留言纸。申请工具包后,参与者需要填写所丢书目和地址之外,还要输入姓名、电话、住址等详细信息,然后以#我参见了丢书大作战#为话题转发到朋友圈。此外还有赞助商专用入口,为希望赞助更多书籍的公司提供方便。这一套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所以,到底丢了多少本书?如果起始数据就不明确,也不能随意推论书被乘客或地铁方收走。这个锅还是由“素质低下”的国人来背。

   质疑2:只丢书不管书,难道只是商业秀?

  相关活动方介绍说,此次“丢书”活动是希望让乘客重拾读书的兴趣,让书流动起来。乘客扫描书中标签二维码,就可以看到“”书人的留言,系统也能跟踪这本书是继续在被“”流转,还是真正丢失。不过,如果按照这些流程操作下来,不难窥到其中隐含的商业元素。

  记者扫描了书页内的二维码以后,的确可以看到前一位扫描人的留言,但留言旁边显著位置处也链接一个图书馆商城网址,附带“客服”字样的小标签。这不免让人怀疑这场活动的公益纯度。有网友表示:“如果只是一场商业营销活动,那这与地铁小广告何异?”东方网记者就“丢书”的管理问题向新世相公号提问,但目前未收到答复。

   记者手记:只靠丢书,就能推广地铁阅读?

  如果真的要推广地铁阅读,单靠丢下大批量的流通图书是远远不够的。无论跟地铁公司合作保障可行性,亦或与图书馆等公益组织合作,保障持续性,以及做好卫生清洁、安全保管等管理,诸如此类都是无数繁琐而耗时的大工程,并非单靠情怀就可以解决。如果只丢书不管书,与行为艺术无异。

  另一方面,相对于围观群众们在朋友圈中的热情参与和转发,现实中的地铁乘客是否真的读了漂流书,这些漂流书最终命运如何,是被回收or丢入垃圾箱,这些都不是文艺青年们关心的事。他们拗个造型拍张照,转个链接写几条情怀金句,就完成了自我升华,好像暂时从这个充满铜臭的社会中暂时分离,成了带着书香的少年少女,有了睥睨庸人的底气,说到底,也是一场个人秀。

  不管这些书是否真的到了乘客手中,还是流传在文艺青年的朋友圈里,但该活动的主推页面却吸引了十万甚至百万级的点击。究竟是分享知识、鼓励读书;还是利用公共资源的一场大秀,值得大家细细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