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博会专递】让地沟油重获新生 ——记华理工博会参展项目“MBMT11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
提起地沟油,人们往往深恶痛绝,深怕一不小心“中招”,吃到地沟油。华东理工大学牟伯中教授课题组却另辟蹊径,将人人避之不及的地沟油变成了“宝贝”——用它作为原料,生产出了“MBMT11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
这项技术已在今年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参展。
地沟油随意处置危害大
地沟油极不卫生,过氧化值、酸价、水分严重超标,不能作为食用油。它含有毒素,流向江河会造成水体营养化。一旦被人食用,则会破坏人体的白血球和消化道黏膜,引起食物中毒,甚至含有黄曲霉素、苯并芘等致癌物质,可能导致胃癌、肠癌、肾癌及乳腺、卵巢、小肠等部位癌肿。
中商情报网2014年3月的一篇报道指出,2013年中国约产生了450万吨地沟油。地沟油产出量较大的10个城市中,上海排第一,产出地沟油16万吨,北京、广州产出地沟油14万吨。
如此多的地沟油都去哪儿了?地沟油的主要去向可归为三类,一是被当作垃圾随意处理掉或排放,二是回收用于工业生产,第三类就是不法商家仅仅作粗略加工就勾兑到食用油里重返餐桌。
“不论是当作垃圾排放,还是重返餐桌,都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地球环境造成危害。因此,我们瞄准了回收用于工业生产这个方向。”牟伯中教授说。
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地沟油不是废物,而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它是生产高附加值生物基功能材料的基本原料。”牟教授肯定地表示。
2008年,牟教授课题组就开始关注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的生产。“我们坚持的理念有三:一是原料可再生,二是生产过程环境友好,不污染、无排放、低能耗,三要符合循环经济要求,性能好、应用广。”
现在市场上的表面活性剂,其原料大多来自石油。石油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课题组一开始用的原料是蓖麻油、棉籽油等非食用植物油。看到媒体关于地沟油重返餐桌的报道后,他们想:“为什么不能试试地沟油呢?”
于是,课题组的学生在食堂吃完饭后,将餐盘里的残渣带回实验室,过滤、分离后就成了做实验的原材料。
他们先针对不同的废油做实验,再综合起来调试催化剂,经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最终研制出了针对混合油脂的方案,“不管哪家餐厅的废油,我们都能用。”
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可观
牟教授介绍说,除了研究混合油脂的处理方案,“我们还追求工业路线的简便、生产过程的温和”。
用他们的方法,在75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和常压下就能进行生产,而且能耗低,不产生废弃物,产品的生物降解程度也很高,真正实现了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
“MBMT11生物基两性表面活性剂”应用范围很广,可以作为无碱体系驱油剂用于石油开采,也可以在油污管道清洗、清防蜡等中作为洗涤剂,还能在相关行业中作为乳化剂。它能应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适用的温度、酸碱度和矿化度范围都比较大。对于这项科研成果,Nature旗下的Scientific Reports(科学报告)在今年5月以“生物基表面活性剂让地沟油重生”为题作了报道。
据牟教授介绍,他们正在与企业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准备上马的一期工程为年产万吨级的生物基表面活性剂生产线。按照目前表面活性剂1.5万元/吨的价格计算,年产万吨,产值就能达到1.5亿元,经济效益也是相当可观的。
用于工业生产是彻底杜绝地沟油危害的有效方法。在一个注重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的时代,科学家的努力能让地沟油重获新生,也能让普通大众不再担惊受怕。这一美好前景,让人不禁要为牟教授课题组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