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荷兰,熊孩子的妈妈要“培训上岗”
生物科学博士,医药研发经理。定居荷兰,与荷兰老公和猫咪Marley相伴。有文科心的理科人,创办微信公号“微蔻”
每次回国我经常看到以下的情景:父母带着四五岁的孩子出来聚会,孩子完全不理会在场的人,到处乱跑,大声喧哗,父母会对我讪讪一笑:“我们学欧美国家,让孩子自由发展,少点规矩,多点个性!”
有的孩子已经十三四岁了,在聚会场合,父母还要督促他们问候其他人。孩子完全不融入聚会的活动,自己玩手机,父母也会对我说:“我们家很民主的,学欧美素质教育,多给孩子空间和自由,少干涉他。”
这种论调很让我困惑,四五岁的孩子,不懂基本的礼貌;十三四的孩子连打招呼都还要父母教。孩子都不具备一个正常的交流能力,谈何“素质”呢?
荷兰教育中首先教的是遵守规矩
大家都知道荷兰是个开放自由、社会容忍度很高的国家,可是幼龄教育里面首先教的是规矩以及对规则和权威的尊从。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在没有尊重和相互理解的前提下,不提倡批判和反抗,更不会容忍散漫无礼。言论自由,也是要在没有歧视和对他人的人身及情感没有伤害的前提下。
在荷兰的幼儿园,如果一个小朋友不服从团队安排,不遵守公共场合的基本礼数,在被教育几次不改后,老师绝不会容忍,而会根据规定,让家长把孩子领回家,孩子要接受幼儿心理咨询师的评估和治疗。家长也必须配合,完成孩子能正常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过程。有时候,家长自己也要接受培训。
我的荷兰同事有个四岁的儿子,上学前班的第一周,经常去毁坏其他小朋友搭好的积木,在公共场合到处乱窜,老师制止他,他就大哭跺脚,生气毁物。老师马上就叫家长来把孩子领走了。孩子妈带着孩子去幼儿心理师那里,在候诊的时候,孩子要吃摆在桌上的巧克力,妈妈对他说:“你只能吃一块!”他吃完了一块再去拿,妈妈就说:“你不能再拿了!”孩子不听照样拿。此后孩子依样连续拿了5块巧克力,妈妈也重复了5遍:“你不能再拿了!”可是对孩子的行为完全没有影响力。这一切都被幼儿心理师看在眼里。一进诊室,医生马上建议妈妈和孩子一起接受治疗,因为她对孩子完全没有控制力。在进行了行为评估诊断后,医生更肯定了之前的建议,对孩子妈妈说:“一些当母亲的基本能力,你还不具备,所以必须要学习。就像会计和医生都要有执照一样,你要通过训练取得管教你孩子的资格。”在荷兰,孩子无理地发泄情绪和不满,不会被姑息。
家庭聚会时,孩子必须参与互动
再说说孩子的社交素质。欧洲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和相互交流的地方。在家庭聚会里,孩子被教导要积极参与和融入交流,而当着大人的面不管不顾地玩手机是不被允许的。我先生的家庭是个大家族,孩子众多。聚会时,孩子们虽然有自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可在绝大多数时间(比如吃饭,下午茶和家庭游戏时),孩子们都必须参与和亲人的互动。在他们的活动时间没到或者大人没有允许之前,他们不能做自己的事情。
上次我先生的表哥一家四口从美国回荷兰探亲,家庭聚会被安排在一个自助餐厅。夫家的聚会因为人多,有个传统就是一般吃上一道菜,大家就换个位子,好去和坐得远的亲戚聊天。为此,表哥的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十四岁,一开始就被父母分散安排在桌子的不同位置。
十四岁的Brahim当晚想看美国队的世界杯足球比赛,开席前就和他爸爸商量能否只吃半个小时的饭,球赛开始了就离席去餐厅的电视间看球,不参与聊天。他爸爸马上拒绝:“我也很想看比赛,可是大部分在这里的家人都更希望和我们聊天。你可以每隔十五分钟起身去看一下比分,两分钟内必须回来。”Brahim没有讨价还价,还幽默地声明:“我在三十分钟内,身心全是大家的,可是之后,我每十五分钟会去看一下美国足球队的赛况,如果谁对‘最强大的美国队’的比分感兴趣,举手,我负责给你们更新!”
我的对面刚好是十岁的弟弟Armin,还没等我开口呢,孩子说话了:“蔻蔻,你更喜欢用哪种语言交流?荷兰语还是英语?我知道你肯定更想说中文,可抱歉我的中文只会说几个菜名。”接着我们用荷兰语交流,我本想顺着孩子聊聊体育什么的,可是姨妈、表舅和两个姨婆开始聊宗教发展变革对欧洲现在政体的影响。我怕Armin觉得无聊,可一看,他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提两个问题,再讲讲美国的宗教情况,比我还能聊。
可能大家不相信,我认识的拥有跨国婚姻和恋爱关系的朋友抱怨最多的,就是荷兰人的家规太多太严。很多荷兰爸爸和中国妈妈吵架最多的就是,爸爸认为孩子应该关上电视专心和父母共进晚餐,孩子吃完饭没经过允许不能离席;而妈妈觉得吃个饭随意就好,家里那么多规矩干嘛。爸爸认为全家过圣诞节,就必须要早起吃家庭传统的圣诞早餐,妈妈则说让孩子多睡一会儿。欧美的孩子,并非像中国人想象的那样是漫无边际的“自由”。
其实这种教养,教导的是一种对形式感的尊重,也是对自律和公众责任感的培养。想想看,在一个社交场合,最重要的不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自我约束力吗?而这种能力,就是从一点一滴、耳濡目染的家教和社会环境里学到的。所以,把放纵当自由,把任性当个性,这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素质教育。
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