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上海交大发明“自体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系统”
一项新的发明,可能会改变骨不连、骨修复病患未来手术治疗的体验。日前,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举办的“懿德杯”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上,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干耀恺及其团队发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系统”获得一等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这项发明,未来将极大地改善骨科患者的骨修复体验。简单来说,目前常见的“削骨再填充到受损部位”的手术方法,将变为“植入干细胞,让骨头自己长”这一新方式。
一般而言,在骨不连、骨修复手术中,对于受损部位的骨头填充,目前通行有两种方法:一是从患者自体身上削下一块相似的骨头,填充到受损部位;二是进行体外培养,就是从患者身上取一小块骨头,再在骨头内注入干细胞进行培养,培养成功后再重新植入受损部位。新方式不仅可以为患者“省”下一刀,还能节省很多手术费用,后期的愈后也会较此前两种方法更佳。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了解到,这项技术目前已经进入到临床阶段,已有200多例骨修复手术中应用到了该项技术,临床效果较好。
具体来说,干耀恺和他的团队实际上是发明了一种医疗器械装置,这种装置可以在半小时内把人体中有用的、有助于骨头生长的干细胞提取出来。新的做法是,医生在骨修复手术中,直接将适合生长的人工材料植入到受损部位,再将通过上述医疗器械提取出来的有用的干细胞注入到人工材料中。手术结束后,干细胞会自行帮助人工材料“生长”成为它应该有的、原来的形状。
干耀恺告诉记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快速筛选富集系统”的点子最早产生于2005年左右,早在2007年就申请了专利,直到2012年才获得专利。获得专利后,科研团队又花了很长时间来寻找合作企业,最终于一家医疗器械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但对方,并不掏钱给科研团队搞研究,而只是负责开模、根据设计制作产品而已。合作后期,对方企业还要负责把成型的产品拿到食药监、中检所等单位去审批。
“感受最深的是缺少展示的平台,缺少与企业谈合作的’后台支撑’。”干耀恺说,这一设备前期研发投入了很多金钱和精力,那段时间是最困难的时期,而如今,在产品已经基本成型的阶段,开始有几家风投主动来接触了,“如果初期就有企业、风投介入,产品推出会很快。”
来源:中青在线 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