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战中长本事,不当社工“本本族”

18.09.2015  16:35

   (解放日报) 一张纸、一支笔,写一封信给过去的自己,彻底纾解积压在心头的不良情绪……情绪疏导,是社区工作中的重要手段,但对持有社工证、却一直以传统方式开展工作的居民区社工来说,这种工作法几乎是“新名词”。

  在静安区曹家渡街道,有一批持有上海市甚至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资格证的社区工作者,但缺乏实战经验,他们自称是“本本族”。街道从去年开始试点社区社会工作建设项目,希望通过三年时间引入社会专业工作方法,为“本本族”重新构建一套社区工作“话语体系”,进一步解决基层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陪伴散步,

  帮“问题青年”找自信

  市委2014年一号课题“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相关文件出台后,社区工作者的黄金时代来临。“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让社工前途光明,社会地位、社会认可度得到提高。然而,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权力下放后,如何让社工真正挑重担?曹家渡街道副主任王燕锋说:“社工不能再当‘本本族’,创新性地引入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才能提高实战能力。”

  去年下半年,街道选择长春、三和、叶庆等7个居民区试点。7名持证的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带领团队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半年时间里,他们接受了来自高校教授的专业培训,学习案例操作,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社区“老问题”。

  四和花园居民区有这样一个案例。21岁的小欢原本有个幸福的家庭,从小无忧无虑。17岁那年,她因父亲不幸病逝而变得沉默寡言,少与外人接触。终日沉迷网络之后,她曾交上坏朋友,误入歧途。

  社工李毓华运用实战培训中学到的专业方法,给予小欢帮助——在个人层面,她帮助小林学习和处理控制情绪的能力,增强她的情感支持;家庭层面,帮助她与母亲恢复正常沟通;社会层面,协助她开展就业培训,寻找合适工作岗位。

  通过家访和情绪疏导,李毓华很快找到突破口:小欢和母亲的关系存在危机。母女俩的关系,并没有因父亲的早逝而更加亲密,反而越来越疏远,她们缺乏沟通,而母亲“管教式”的相处模式也让小欢长期不满。

  于是,李毓华分别为她们俩进行指导,引导她们在生活中要学会换位思考,通过角色互换,先感知对方的情绪,再继续交流,帮助母女俩打开心扉。

  接下来,还要帮助小欢树立信心。李毓华采取“陪伴散步”的方法。一次又一次,社工陪着小欢在小区里散步,向她介绍居委会、活动室、物业公司等位置,鼓励她向陌生人微笑。

  此后的“链接整合资源”环节变得容易,社工邀请她作为志愿者协助居委会管理活动室,并支付一定补贴,帮助她慢慢独立,就业援助员还为她联系了就业培训课程。

  李毓华总结,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传统社区工作方法很不一样。传统社区工作方法通常以人与人之间建立和睦关系为基础,但这可能存在几个问题,包括当事人不肯配合、介绍工作不顺利造成二度创伤等等。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中,社工扮演治疗者、支持者、教育者、资源链接者等多重角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支撑。

  为失独家庭

  建立“互助小组”

  “这完全是一套新的话语体系。”许多社工在接受专业和实战培训时都这样感叹。社会工作阶段分为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这六个阶段,工作方法则有“个案”、“小组”和“社区”这三种,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方案。

  在万航居民区,有几户失独家庭。这部分人群,一直是一群特别难走近的人。他们大多数在社区居住了10年以上,收入不高、身体状况欠佳,过着留守空巢、寂寞无奈的生活。与其他正常家庭相比,他们在养老、医疗、老年照料和身后事安置方面,面临着诸多困难。

  怎样“组建小组”,让他们走到一起、互相救助?社工高凌云分析,有“有利因素”——他们长期生活在社区,与社工较为熟悉;他们有着相同的经历和痛苦,更容易敞开心扉互相交谈,能够很快融入群体。还有“不利因素”——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情绪长期压抑,思想容易波动。

  分析利弊之后,高凌云实施服务计划。把失独老人们聚集在一起,第一次先“组建小组”,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情况,对自己生活的期望,共同制定小组目标和规则;第二次“加深认识”,引导他们互相接纳,分享心路历程,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联络、互相关心;第三次“疏导情绪”,鼓励他们各自给过去的自己写一封信,抒发积压已久的负面情绪,向过去“告别”;第四次进入到“规划生活”环节,让每个人对自己生活制定一个改变计划,并在小组中轮流分享;第五次的“结束小组”,则由社工带领回顾整个互动过程,彼此之间建立长期互帮互助关系。

  高凌云总结,这些失独老人都是初次接触小组工作,服务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新鲜,所以都愿意参与。许多性格内向的人,随着小组的进程逐步产生变化,特别愿意展现自我。项目完成后,小组成员能够较好地融入到社区生活中去,主动担任社区的志愿者。

  整个活动中,社工运用的方法很多。包括倾听、支持、同理心、反馈等专业技巧。社工能够很好地施展专业技能,使服务对象与工作者形成互动,达到预期目标。

  “魔鬼培训”让人茅塞顿开

  今年,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邀请“阳光精神心理康复服务社”对38名持证社工全面指导。街道的意图是,通过专业机构的帮助,引导社工进一步将专业技巧运用在工作中,为居民提供服务。

  每名社工都要经历“魔鬼培训”: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专业知识培训,然后进行调研,从工作中找课题,再进行方案设计,经过4-5个月的实践,写出案例,接受专家评分。据此,38名社工按精神慰藉、健康干预、社区照顾、增强权能、社区发展等不同主题被分为五个组,组员之间发挥“同辈督导”作用。

  社工高凌云,最近一直忙于撰写关于“慢性病健康预防”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她是辖区内为数不多的中级社工师,尽管基层经验丰富,她还是感叹培训后收获良多:“以前做‘人的工作’,靠着经验和阅历摸索,现在掌握了情绪管理、心理危机甄别等系统知识,一下子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作为培训方导师,阳光精神心理康复服务社负责人詹国芳很快找到社工存在的问题:她说,有些年轻的社工难以将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开。比如,有个年轻人在接触失独家庭时,被对方的情绪感染,现场哭得稀里哗啦。工作中,社工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多地思考如何为对方提供帮助,而不是被拖入对方的状态之中。“学习到新方法的社工,工作进步很明显。”

  曹家渡街道鼓励所有社工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理论知识,理解并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原则、模式和方法,并在实践中自觉运用,逐步向职业化转型;同时注重社会性,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将居民区传统工作方法和社会专业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不但要做实做强居委会,还要做优做专社工队伍。

  “本质上讲,居委自治和社区社会工作是辩证的关系,当居委发挥自治作用时,居委会是主角,社工是秘书,是配角;而在处理一些专业案例时,社工是主角,居委会发挥协调的配角作用。二者有机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燕锋表示,今年起,街道将对专业案例进行评比,把结果纳入社工年终考核,明年将全面实施考核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