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创新力量与城市活力 第三届“2015上海·创新论坛”在奉贤区举行
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进程中,上海应该怎样激发企业的潜在活力?如何营造良好的企业创新、创业环境?昨天,在奉贤区举行的第三届“2015上海·创新论坛”,以“创新力量与城市活力”为主题,展开了一番头脑风暴。
创新需要苦干实干
同城化和个性化是奉贤新城、南桥新城的创新力。论坛上,奉贤区区长庄木弟表示,所谓同城化,就是奉贤新城准备和长江三角洲连成一片,在交通基础设施上市里出资380亿元,打造3条轨道交通,使奉贤和上海城中心连成一片;同时,奉贤不但和市区有一样的品质和水平,还要寻找不一样的感觉,就是个性化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奉贤“不一样感觉”的重要抓手。据透露,奉贤每年投资5亿到10亿元建设绿地。同时,奉贤做足水文章,准备打造江南水乡。
当前,科创中心号角吹响后,奉贤计划走产城融合的道路。据透露,奉贤将通过减人来增智,在人口减少的同时调整人口结构,通过千人计划等提升人口整体素质。此外,通过减排增绿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上海讲转型比较有底气,不停留在纸面上。全国政协常委、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认为,现在难在要克服传统的思路、路径和心态。比如,在转变路径上,创新不应是靠政府的赶超执行力、项目和资金堆砌出来,而应依靠市场竞争效率激发出来。在转变心态上,应认识到创新不是按照既有蓝图规划出来的,而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积累经验苦干而来。“创新不在于做怎样的规划,而在于是不是有眼光,能够发现创新苗头,及时给予支持、包容。”
像奉贤南桥这样的新城造好了,怎么办?王新奎认为,一个城市,一个新区,往往是一个或者几个行业带起来,要把这个行业打造成为一个吸引全国该行业优质企业和企业家的聚集地。其中,最重要的是营商环境。如今,南桥新城条件优越,可以找一个行业,集中力量,先形成一种能量,让创新资源向这个行业集聚。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李耀新认为,创新转型需要从一个长轴距观察。从人类农耕文明进入近代工业化,人类依靠资源、矿产、能源的投入,提高经济规模,如今靠提高供给能力带动生产的模式已走到尽头。西方国家先碰到两次金融危机的调整,有的人认为它要放弃工业。他认为,去工业化不是说不要工业,而是要进行价值链的调整。
中国制造破除痛点
李耀新还结合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十大痛点,即中国制造业在世界格局中处于一个“三明治”格局,产品质量水平严重滞后于规模增长,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失,知名品牌企业数量不多,产能过剩,制造业成本快速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要素供给能力接近极限,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力度不够等。
他认为,发达国家通过体制的创新,实现了高端回流,而中低端的中国制造业过早地进入了低成本的挤出效应,挤到什么程度?印度、越南一些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正在快速取代中国。因此,中国人力资源素质要提升,教育要跟产业经济、产业升级同步甚至超前一步。
昨天的论坛上,盛大网络集团董事总经理傅逞军、沪江网联合创始人于杰、卓越集团执行董事任玲则从各自行业的角度,分享了他们的智慧经验。在互动环节,上海奉贤南桥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佾,紫槐资本创始合伙人、常务副总裁任学宁,上海中金资本投资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李波,足记APP创始人杨柳,以及巴特拉服务管家O2O平台创始人闫龙归围绕各自的创新实践,在头脑风暴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本次论坛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奉贤区人民政府以及市企业联合会/市企业家协会指导,解放日报社、上海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协调办公室、奉贤南桥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奉贤区工商业联合会共同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