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领略博物展览的魅力

18.05.2018  23:41

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旨在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

从1977年宣告首个国际博物馆日至今,这一特殊的节日已走过41个年头。而在拥有110多年历史的复旦校园,久经岁月沉淀的博物展品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精心设计的科普教育和文化展览也从高校校园走向公众视野。真理力量、科学精神与人文色彩交相辉映,为观众带来博采众长、寓教于乐的博物展览魅力。

弘扬红色真理的力量:陈望道旧居对外开放

值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首译者陈望道的身影再一次于实体空间所维系的记忆中重现。5月3日,位于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陈望道旧居进入试运营期。这栋小楼的二、三层曾是陈望道1956年到1977年在复旦大学的寓所。旧居于2014年入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复旦大学发起,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参与,辟建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作为复旦大学校史馆专题馆,长设“宣言中译 信仰之源”主题教育展,系统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诞生、传播、翻译、版本,及其对中国革命和革命者的巨大影响,为参观者提供了感受真理力量、接受精神洗礼的宝贵机会。

为祝贺“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开展,并共同宣传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北京红展马克思文献珍藏馆的“全球2200种中外版《共产党宣言》上海首展”已于5月4日至5月14日在复旦大学博物馆(蔡冠深人文馆)与“宣言中译,信仰之源”共同联展,以113种文字2200多种版本,呈现《共产党宣言》在世界各国的翻译出版和传播影响力。

与此同时,复旦大学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挖掘红色收藏,提升红色资源的研究和教育职能。今年4月,美国空军航空部队飞行员乔治·韩伦(George A. Hanlon)中校的子女带着15幅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版画名家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木刻版画来到中国,将这批历经73年珍藏历史的作品无偿赠与复旦大学图书馆。这批生动地刻画了解放区的生活风情、生产战斗、民主生活等场景的艺术品,也成为继陈毅元帅捐赠资料落户复旦大学图书馆后的又一批重要红色特藏。

寻觅复旦里的无声乐园:复旦大学标本馆新馆落成

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立人生物楼里,“祖嘉生物博物馆”刚刚经历了一次改造,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解开了神秘面纱。2015年,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毛裕民捐赠款项,历经生命科学学院近三年的动植物标本整修及整理,这座动植物标本馆已初见规模。

目前,标本馆珍藏着约3000件动物标本和约10万件植物标本,拥有藏品数在全国高校博物馆中首屈一指。“原先地方小,没有条件制作景观展示,现在好了,你看这只熊猫,就有生活中那种自由自在的样子。”谈及馆中新增的景观设计,动物标本馆创建者唐仕敏不无自豪地说:“就得这样,标本馆才有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与形神各异的动物标本不同,植物标本馆十万多件植物标本静静地陈列着。1987年参加工作的植物标本馆创建者陆帆,已经陪伴了它们整整31年。“这里的植物标本共有十万多份,其中八万份是正式标本,也就是经过专家鉴定的,精确到每一件植物标本的种、属。”陆帆介绍说,“我有一群非常优秀的同事,比如为了采集西藏沙棘样本七八年内去了西藏不下十次的张文驹教授,为了红景天样本七上高原的宋志平教授。还有我十分敬佩的钟扬教授,为种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几十年间,复旦大学标本馆接待了各地无数科学家前来考证动植物生存地带、分布范围,追溯其几十年间的繁衍地域,这些保存完好的标本及记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培养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博物馆开放活动举行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复旦大学标本馆就援建了现已成为杨浦区生物学教育科普基地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标本馆。如今,复旦大学新标本馆落成、延安鲁艺版画落户图书馆等展陈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博物馆文化特色与育人功能。这些来自祖国山川的珍贵藏品,正在走进中小学生们的课堂,启迪着一双双探求科学精神的眼睛,传递着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由党委宣传部和图书馆、档案馆、生命科学学院、校团委与复旦大学附属小学联合举办的“复旦大学博物馆开放活动暨少先队入队仪式”在复旦大学举行。当天上午,复旦大学附属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们在邯郸校区正门草坪举行了“红领巾心向党——2018年复旦附小少先队入队仪式”。随后,小学生们分批参观了祖嘉生物博物馆、校史馆和理科图书特别展出的延安鲁艺版画展。活动通过将少先队入队仪式与博物馆日科普活动结合,让小学生们深度接触自然科学、校史文化和艺术资源,将科学素养、红色印记、校史教育融入青少年的培育培养,进一步发挥了复旦大学博物馆资源的科学知识普及和价值观引领作用。

拓展通向世界的人文视野:“德里瓦拉——镜头下的德里与德里人”活动就绪

博物馆不仅承载着文物收集、维护和展览的责任,还是人们拓展视野、连接世界的重要课堂。一场令人难忘的人文博物展览不但蕴含着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艺旨趣,而且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互动需求。作为国内创办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文博教学与科研的高教机构之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在本月中旬携手复旦大学博物馆、印度德里安倍卡大学,举办“德里瓦拉——镜头下的德里与德里人”展览教育活动。

展览教育活动将于2018年5月25日在复旦大学博物馆(蔡冠深人文馆)开幕。开幕当天,现场设置充满印度传统风情的海娜草纹身体验活动,让观众与印度文化零距离接触。展览教育活动期间,将在蔡冠深人文馆颖琴厅举办《历史、场所与想象力:以印度的若干城市现场为例》、《一个中国印度学家的首次印度之旅》、《印度人在中国》三场精彩讲座,从多维的视角观察剖析中印两国的历史文化;“寻找德里”中小学生教育活动将通过德里城市照片搜寻、跳房子游戏、建筑轮廓临摹、串花环等精心设计的互动体验,带领青少年认识德里,发现印度。此外,活动期间还将推出“我想给你拍张照”摄影大赛和工作坊、对话“德里瓦拉”评论征集等活动,以丰富的展出内容和多彩的表现形式,吸引复旦师生和更多公众,感受博物展览之美。

(封面制图/尹逸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