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在世界产生若干引领性标志性成果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何谓一流,如何实现一流?带着这个问题,日前,新闻中心记者采访了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作为入选上海市“高峰高原学科”的土木工程学科,在“十三五”期间,如何规划发展?且听顾院长给我们解读。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通过结构重大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与维护技术、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安全理论与技术三大方向的聚焦突破,争取到2020年率先在世界上产生若干具有引领性的、推动土木工程重大变革的标志性成果。”我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顾祥林开门见山,描述该院“十三五”学科愿景。
土木工程学院是我校学科建设的排头兵,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国内第一的位置。“学科见证了国家许多重大工程的建设,也为这些工程贡献着智慧和汗水”,顾祥林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南浦大桥、杨浦大桥、苏通大桥、上海环球金融中心、舟山西堠门大桥、上海长江隧道、上海中心……同济成果支撑了我国16座特大桥中的12座建设,应用于全国50多个复杂高层建筑工程,15个直径超过10米的大型江海隧道中的14个。桥梁技术、盾构支撑技术、高层抗风抗震技术等还走出了国门,走到了日本、非洲、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应用在高层建筑、地铁及桥梁建设上。国际风工程协会钝体空气动力学学会主席G Diana称赞葛耀君教授的“悬索桥空气动力学问题研究”成果,这项成果刊登在加拿大《土木工程学报》封面,他评价说: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且取得了很好的研究进展,基于此理论方法对墨西拿海峡大桥进行了分析,结果令人满意。墨西拿海峡大桥是横跨西西里岛和意大利本土之间的一座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建成悬索桥中是跨度最大的单拱悬索桥,一跨过水达3330米。
不仅如此,理论方面的“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受到两位美国同行的高度赞许。美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斯帕诺斯(Spanos)教授说,李杰和陈建兵成功地阐述了现代随机动力学卓有成效和令人惊喜的创新概念和方法……展现了概率密度演化理论的光辉前景。美国工程院院士、IASSAR前主席洪(Ang)在本领域最高层次国际会议上评论:由李和陈新近发展的概率密度演化方法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去年,土木工程学院建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先进的多点地震模拟振动台阵,联手欧洲、美国和日本建起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多功能震动试验室内正在进行的整桥抗震测试
“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怎么干?顾祥林介绍,学院将瞄准国际前沿,面向国家和上海未来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与重大需求,结合国家试点学院建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吸引一流人才,在继续保持国内排名第一的同时,国际排名稳定在前20名,2020年国际排名争取进入前10名,率先产生若干具有引领性、推动土木工程重大变革的标志性成果。最终将形成重大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理论与技术一峰突出,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与维护技术、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安全理论与技术两点支撑的国际一流水平土木工程学科新格局。
具体而言,重大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理论与技术集中精力力争在重大工程结构抗震、重大工程结构抗风、重大工程结构抗火及城市综合防灾减灾四个方向形成突破;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与维护技术将瞄准新型材料与结构体系、结构全寿命设计与维护、材料与结构的可持续利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与控制四个方向;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安全理论与技术集中精力突破软土工程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岩土及地下工程风险分析与预警预控、地下空间与工程数字化及防灾等关键问题。
结合“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人才引进培养的力度,其中重大土木工程防灾与减灾理论与技术,我们在院内遴选6名学术带头人、20名学术骨干的基础上,准备再引进国际一流优秀人才4名,配备实验室高级技术人员4人;结构全寿命设计理论与维护技术,我们在院内遴选6名学术带头人、15名学术骨干的基础上,再引进国际一流学术带头人2名,国际一流优秀人才3名,配备实验室高级技术人员3人;岩土工程与地下空间安全理论与技术遴选学术带头人4名,学术骨干15名。引进国际一流学术带头人2名,国际一流优秀人才3名,配备实验室高级技术人员3人。
学科建设在高峰学科支持下,已经呈现出喜人的势头,顾祥林告诉我们,地震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目前已设立12项国际合作实验室开放基金,设立了22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院内多名专家担任国际期刊主编,在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像岩土与地下空间学术团队创建了国际岩土安全网络(GeosNet),创办了国际岩土安全系列国际会议(2007年以来先后在中国、日本、德国举办),创办了国际岩土工程信息技术系列会议(2010年以来先后在中国、英国举办两届),还成立了中(国)-奥(地利)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中心,朱合华教授受聘为英国剑桥大学智慧基础设施中心5位国际顾问之一。
一流的学科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学生,土木工程学院将在“十三五”期间设立国际博士、博士后基金,博士人均将达到5万/年、博士后10万/年;设立国际交流基金,大力支持大家走出去参加会议,走进同行实验室一同研究;同时,再创办一本国际化期刊,高起点并争取早日进入国际一流期刊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