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译厂配音艺术家在上海大剧院献上《辉煌年代》配音晚会
由苏秀、赵慎之、童自荣、刘广宁、丁建华、曹雷、程晓桦、戴学庐、孙渝烽等配音界艺术家组成的上译厂“黄金一代”,将在上海大剧院集结。10月1日、2日,他们连续两天为观众献上《辉煌年代——上译厂配音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配音晚会。
“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要表现得像样一点。”昨天举行的发布会上,这台晚会的最年长表演者、90岁的赵慎之说。今年4月,《辉煌年代》在北京国家大剧院演出时,她突发高血压未能完成表演,尽管坚持登台向观众致意和致歉,但这仍成了赵慎之心头的一大遗憾。这次在家门口演出,她说:“希望不要出状况了。”
“为我热爱的事业,做什么都愿意”
赵慎之是天津人,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文工团团员,南下上海后,1951年进入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担任配音演员。“刚来什么都不懂,站到话筒前声音特别大,就是大家说的舞台腔。苏秀告诉我,像和人当面说话一样,我这才知道该怎么配音。苏秀比我年纪小,但先入厂,是我的前辈。当年指导我的老前辈都走了,只剩苏秀……我虽然年纪大了,但不想光吃饭睡觉,能为热爱的事业再做些事,做什么我都愿意。”
苏秀88岁,是上译厂元老级演员、导演,她写的《我的配音生涯》勾勒了上译厂黄金一代的整体面貌,出版以来一直为译制片迷津津乐道。“我这一辈子都觉得自己是默默无闻的幕后人物,退休离厂30年了,年纪最小的程晓桦、童自荣这辈也离开厂10年了,观众还记着我们真不容易。”苏秀说,要感谢多年来观众的不离不弃,“有时候觉得我们的影迷是隐藏在茫茫人海中的,乍看分辨不出,但他们会像麦苗从地下突然钻出来,绿油油一片。我们的作品直到今天还有生命力,是因为在老厂长陈叙一的16字方针‘上天入地、紧随不舍、拐弯抹角、亦步亦趋’指导下的精工细作,让观众记住了我们的作品,我很欣慰。”
“观众支持是鞭策,要努力再努力”
当年的小字辈程晓桦说:“我很幸运,赶上了上译厂的辉煌年代。尽管我们都老了,还要努力再努力。”程晓桦为观众准备的节目是朗诵她自己写的散文《老哥俩》,在当年苏秀导演的经典影片《虎口脱险》中,她为“木偶剧团姑娘”配音,两位主演尚华、于鼎在程晓桦眼里是绝配,“生活中他们也经常互相调侃,吵吵闹闹又分外和谐。”
70岁的童自荣为自己的出场绞尽脑汁,“佐罗神通广大,如果不能骑着马冲出来,最好能从天上飞下来。”导演组劝退了自告奋勇“吊威压”的童自荣,“怕我骨折。我想,就从台下走上来吧。佐罗是从观众、老百姓中走出来的,他为百姓伸张正义,我愿意和佐罗一样。”说到兴起,童自荣透露,他为观众准备了特别礼物——唱一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唱歌是我的业余爱好,在台上唱很有可能出洋相,但观众没听过佐罗唱歌,能满足他们的好奇。我也是为前辈们而唱,他们从没听过我唱……”
“译制片辉煌年代是观众造就的”
“‘人活一辈子,她活两辈子’,苏秀老师给我写的这篇文章标题成了我的人生标签。”曹雷说,在家门口演出,感觉自然不一样,“上海观众都知道我活了两辈子,第二辈子就是译制片给我的。当我生了一场大病后无法再在台前表演时,译制片厂和陈叙一老厂长接受了我。在厂里,一旦开始录音,大家进入忘我的状态,顾不上吃饭休息,我也就忘了病痛,一天天、一年年干了下来。我的艺术和真实生命的第二辈子都是译制片给的,我算了算,大大小小配了上千个角色,在各式各样的人物海洋里游泳,让我后来再有机会回到舞台时,什么都不怕了。”
80岁的戴学庐依然被同伴亲切地称呼为小戴:“译制片的辉煌年代是由特殊的时代和观众造就的,在很久未见西方文艺作品的年代出现这样一批影片,大家大开眼界。这样的辉煌年代已再难复制。”
在观众中有“公主代言人”之称的刘广宁纠正:“其实我没配过真人的公主,只在《天鹅湖》中演过公主,对观众的过誉愧不敢领,但听到这样的评价,心里还是甜滋滋的。1960年进译制片厂时,我高中刚毕业,如今已经成了苏秀、赵慎之以外进厂最久的。我很愿意为热爱我们的影迷再多做一点。”
据悉,10月1日、2日的《辉煌年代——上译厂配音艺术家和他们的经典作品》配音晚会分上篇及下篇,1日晚,童自荣、刘广宁、孙渝烽参演,2日晚登台的是苏秀、赵慎之、丁建华、程晓桦、戴学庐,李梓的孙子、电台节目主持人任重,陈叙一的外孙女、电视节目主持人贝贝也将走上舞台,讲述老艺术家生活中的故事。
选稿:贡小翔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