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汇讲坛第九期:土地之殇 ——从近期昆明土地事件看中国土地征用

25.11.2014  14:01

2014年11月19日18:30,由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团委学生会主办的社汇讲坛第九期“土地之殇——从近期昆明土地事件看中国土地征用”在六教101教室成功举办。本期讲座我们十分有幸请到了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社会管理与社会政策系系主任赵德余教授共同剖析中国土地征用制度。

赵德余教授长期致力于政策科学理论以及在农业政策、医疗卫生政策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以公共政策理论与方法、医疗卫生政策以及农业政策为研究方向。论文获国家劳动与保障部首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一等奖、国家计生委与中国人口学会著作奖一等奖以及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土地问题】

赵德余教授指出,土地问题是三农发展中的基础问题,包括:农业用地的扭转问题;农村小产权房问题;农业土地向非农业土地即建设用地的转变问题即农业集体用地转换为国有土地。其中,最后一个问题所面临的挑战即土地征用是这场讲座的聚焦点。

【土地征用制度的三个核心问题】

针对“土地征用制度”,赵德余教授提出了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什么情况下政府可以征用土地?土地征用涉及三个利益相关方:地方政府、土地所有者及农业用地承包人。土地征用的目的包括商业目的和公共目的。法律规定政府需要将征用的土地用于公众利益,但其对于何为公众利益没有明确的划分,导致如今政府对土地征用的目的不明。例如,有些土地征用仅仅是为了商业利益。第二,政府如何征用土地?《土地管理法》要求政府在征地时要对征地方案进行公示,听取农民的意见进行征用,但是,最终决策的权利仍在留政府身上,导致土地征用问题的决策权出现一边倒的现象。第三,征用补偿标准如何确定?土地补偿主要包括土地补偿款、农民安置费、青苗补偿费三部分。但其随意性极大,如不同地区政府的财政能力、补偿意愿等不同,导致政府、农民以及农业土地承包方三方很难在此达成共识。

【昆明土地事件的分析】

在对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做了大概的阐述之后,赵德余教授对昆明土地事件进行了分析。首先,此次事件可能存在着征地审批程序的问题。对于基本农田的征用该项目是否向国务院报批,而其中是否又存在分批征地的问题,我们不得而知。其次,是征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政府与村民之间的沟通存在问题,使得村民对施工百般阻挠。

那么,为何村民要强烈阻止施工方施工?赵德余教授指出,其矛盾可能在于:一,村民由于工业用地与农业用地之间的价格差而感到心理不平衡。二,部分农民并不是自愿签订征地协议。三,农民内部存在分歧,不同的土地价值不同,无法做到差异化补偿,因此农民个体之间对补偿的满意度不同。另外,均摊被征用的土地也会造成受益与受损。四,部分款项(3000多万)不翼而飞,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解释不清,受谣言蛊惑,人心动荡。

赵德余教授提出,在昆明事件中,建设方也面临巨大压力,导致双方都走向极端,使得冲突不可避免。但是政府在其中显然要负有更多的责任,政府没有事先与农民进行良好的协商的情况下就将土地交付于建设方进行施工。而在矛盾激化的过程中,政府也是最应该出面调解的一方,但显然在这次事件中政府并没有起到化解矛盾的作用。

【反思与评估】

在讲座的最后,赵德余教授对昆明土地事件做了反思与评估。土地征用制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是土地征用手续合法化、透明化,政府应通过公开的方式告知农民;其次,要对地方政府征地的权限和空间进行规定,要对商业目的的征地进行限制;另外,制定征地补偿标准,重视补偿的差异性,对于损失高于普通农民的土地征用给予适当的倾斜;最后,征地实施工作要进一步规范,政府尽可能公开征地的收支。

赵德余教授对土地征用制度抱有较乐观的态度,土地冲突事件毕竟是少数,只要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很多征地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本期社汇讲坛再次延续热点与学术并重的风格,为同学们提供各种精彩的观点碰撞和多元的对话平台。社汇讲坛本着“平等,多元,深度,关怀”的理念,力图做到关注公共议题,汇聚各方思想。使同学们能够在生活中关注社会,在关注中思考社会,在思考中发现社会。也希望今后的社汇讲坛能够延续这样的难忘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