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上海2017夏季创业研究论坛举办[图]

26.06.2017  16:12

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京沪深三地创业人才政策有和不同?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创业有何影响?当前,上海市正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吸引大量本土和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投身创业实践。6月23日,上海2017夏季创业研究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来自上海各高校创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创业研究发展之道。    

创业研究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热点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健指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中,加强创业的学理研究,加强“双创”智库建设,对于支持和引导创业实践,科学制定“双创”政策具有重要支撑和推动作用。创业研究不仅仅是高校一般意义上举办的创业教育论坛和研讨会,创业研究按照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可以细分为数十个领域,当前也有若干值得关注的研究热点。  

在宏观领域,主要围绕创业与国家经济政策、动力、增长以及社会治理的关系,同时也包括创业和宏观制度环境的关系。目前一些研究比较关注上述领域的国际比较。  

中观领域包括教育供给(创业教育的模式、课程、实践、评价等)、城市(区域)创业环境、园区发展、资金体系、行业(产业)研究等。十多年之前,苏南模式、浙江模式是研究热点,目前不少研究较为关注区域创新创业指数(活跃度)研究。  

微观领域主要是基于创业者个体(团队)开展研究,主要包括创业胜任力、创业学习、创业决策、创业幸福感、创业精神、能力和素质、女性创业、团队创业、创业失败等。目前一些研究关注连续创业者群体创业、少数民族群体创业等。  

朱健介绍,上海创业研究中心目前汇聚了近一半上海高校专门从事创业研究的专家和学者,通过举办论坛、加强联络,主要旨在为创业研究者提供样本、寻找合作者以及拓宽研究思路。  

创业创新,中国经济转型之路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陈宪教授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影响甚至决定着当前中国变革和转型的成功。“双创”在中国经济中的意义,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的。这是因为,唯有“双创”,中国才能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唯有“双创”,才能推动中国的以政府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性改革;唯有“双创”,才能使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国家,进而开始向发达国家、现代国家的进程。  

他从新常态、新经济、集聚、融合、改革、价值观等视角出发,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自下而上”的深度分析,并对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出建议,一是要进一步放宽各种人才的准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上海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业创新人才。二是要让创业者、投资家和企业家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形成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机制。三是要倡导推动大企业内部创新,催生企业内生动力。由此,上海就将不仅有创业创新的新增量,还将在存量中产生创业创新的新动能,进而使上海回归创业创新的热土,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新经济策源地。  

京沪深三地创业人才政策比较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郭俊华认为,三地政策呈现一个共同特征,即:一方面过度运用创业融资、创业促进和创业支持维度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策拥挤”,有可能造成政策冲突、政策打架等问题,例如三市都非常注重提高创业人才的融资便利性以缓解创业融资难的问题,体现了对人才创业工作的重视,但是过多的融资扶持措施可能会造成资金的浪费、重复资助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减少障碍、创业教育维度的政策运用存在空白,如对技术入股占注册资本比例的规定,具体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举措的缺失弱化了政策在这两个维度上的重要作用,对三市创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三市将面临更为多元且复杂的环境,创业人才面临的注册登记、税收、场租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以及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均对新形势下引进创业人才有着重大影响。  

谈及政策建议,他指出,京沪深三市应探索多元化的创业融资方式,完善创业人才政策的实施细则,优化不同维度下政策的组合结构,并在政策的某些方面可以互相借鉴。  

创业失败、印象管理与幸福感

如何让创业者对创业失败采取积极的印象管理策略?上海大学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主任于晓宇教授认为,尽管对创业失败的定义有诸多理解,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多数创业活动以失败告终,但创业者、政策制定者、创业教育家、社会公众对创业失败的认识、理解还非常单薄。既有研究几乎都忽视了创业者对创业失败污名的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化过程。尽管创业失败由多种因素造成,但通常给创业者带来污名,导致创业者在财务、情绪、社会关系等各方面遭受巨大创伤。  

他们的研究发现,创业者会采取各类印象管理策略应对创业失败的污名,甚至在创业失败之前就启动应对潜在创业失败的印象管理策略。此外,他指出,创业过程中的幸福感也是当前创业研究、政策制定、创业教育改革的一个盲点。创业者要在创业失败之后“抗拒”社会关系带来的压力,保持对自我的积极看法。创业者应组合应用印象管理策略,政策制定者应致力于培育一个“适度”污名化创业失败的文化或制度,而非全盘宽容创业失败。创业者缓解创业失败污名的社会手段是能够找到“同病相怜”的“病友”,但我国当前尚未有此类公共服务让创业者分享失败经验。让创业者能分享失败经验,这是一个健康创业生态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    

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创业活动影响的Meta分析研究

政府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如何影响创业活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董正英利用Meta分析技术,从政策扶持对象、政策类型、创业文化氛围三个层面分析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创业企业的出生率的影响,证实了创业资金扶持政策对创业活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可能受到特定情景因素的影响,区域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差异。    

根据研究结论,他提出,要给予创业企业的资金扶持会促进大众的创业行为,促进区域创业活动的活跃程度,但地区间存在明显的效果差异。因此,政策制定者应认真落实创新性发展策略,因地制宜,根据局域的特点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成功创业的年龄规律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冬波认为,随着双创热席卷全国,什么年龄是创业的黄金年龄,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本研究关注创业的年龄规律,基于中国创业板公司836名创业者的相关数据,我们发现成功创业者的成功创业年龄呈现倒U型特征,平均年龄近年来稳定于40岁左右,新兴领域成功创业年龄比在传统行业小4.4岁,学历水平越高的创业者成功创业年龄越低。这些证据为我们进一步思考双创政策提供了借鉴,在未来的创业教育中应该进一步加强创业风险教育,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公司内部创业与企业资深人员停薪留职创业,更重要的是引导构建有利于多次创业、连续创业的创业生态体系。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依托“全球创新创业实验室”和“上海创业研究中心”,完成“‘双创’政策对上海市创业活跃度影响”、“创业指导精准服务体系”等研究,形成一批扎根实际的理论成果。在此基础上,学校不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与德国卡尔斯鲁尔理工大学联合举办 “创业学校”,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乌普萨拉大学联合举办“诺贝尔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展“创新创业交换生计划”,增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全球合作。于此同时,学校在“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一期建设基础上,将继续推动二期建设,打造“紫竹创新创业走廊”,为上海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重要支撑。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17.06.26    

原文: 上海2017夏季创业研究论坛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