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发现97只“国鸭” 吃蚊子小鱼歇滩上(图)
一只中华秋沙鸭正在飞掠水面。
2015年12月16日,在黄石水库调查的中华秋沙鸭路线图。
凌津滩至桃源水电站30多公里江段,几只中华秋沙鸭正在水面栖息。
中华秋沙鸭,一级保护物种,被誉为“国鸭”。
中华秋沙鸭全球数量可能少于3000对,其冬季越冬地广泛散布在长江以南的各个省份。中华秋沙鸭对水质要求高,且喜激流浅滩处,潜游猎鱼为食,对冬季越冬地很挑剔,所以栖居之所飘忽不定。
据往年不完全统计,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越冬种群大约440多只,其他散布在哪,尚无权威调查公布。
湖南境内的中华秋沙鸭水鸟调查是全国中华秋沙鸭调查的一部分,活动是在美国国家地理空气与水保护基金和阿拉善SEE基金会的携手资助推动下进行。自2015年12月中旬在桃源县、沅江县与澧水上游壶瓶山展开,经半月调查,三地共发现约97只“国鸭”,主要分布在凤滩水库、五强溪水电站、凌津滩水电站、桃源水电站及石门县仙阳湖。沅江段多遇电打鱼与挖沙作业船,“国鸭”处境堪忧。
水库、电排闸成“国鸭”稳定落脚点
2015年12月16日,难得的好天气,几日来的阴雨散开,位于桃源县北30多公里处的黄石水库波光涟漪,站在主坝上可看见许多孤岛。自上世纪60年代建成蓄水后,一直是周围黄石镇、郝坪乡,慈利县境内的龙潭河镇、景龙桥乡、二坊坪乡等乡镇的灌溉、生产生活用水源头。
我们从主坝下登船,负责找鸟的桃源县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调查队员卢凯、张文武站在船尾,望远镜里可看到对岸的浅滩,有山头露出来,黄石水库灌区管理局水库管理科科长黎业刚介绍,冬季枯水期,水库里可见孤岛减少,盛夏季节有1000多个孤岛,3300多个湖汊,可谓水网密集,纵横交织,从地图上看,很像一个巴掌。
延伸至慈利境内的5条河流,芭茅洲河、龙潭河、樊家坊河、刘家溪河、洞潭河最终在黄石汇入水库,也是下游白洋河的源头区,库区辖5个乡镇,1.5万人口。最初发现中华秋沙鸭存在是在2008年,一个叫刘勇的渔民,驾船遇一只受伤的鸭子,与电视中见到的中华秋沙鸭很像,得到救治后,受到当地林业局重视,搜寻范围扩展到整个县境,分别在凌津滩水电站至桃源水电站30多公里沅江江段,竹园水库共发现40多只中华秋沙鸭,另外王家湾水库是鸳鸯的重要栖居点。
2015年12月16日,船行半小时后,偶尔看到两只红嘴鸥歇在水面上,即使到冬季,水库对于大型的涉禽如鹤类或部分游禽如小天鹅,不算理想的栖息地,没有稳定的潮土带(滩涂)提供食宿地,但对环境要求苛刻且对水质要求较高的中华秋沙鸭或鸳鸯来说,却是冬季避世栖息的理想点。
黄石水库灌区管理局水库管理科科长黎业刚介绍,今年曾看到4只中华秋沙鸭,多分布在湖汊里。除了中华秋沙鸭,也观测到了60多只鸳鸯,散布在水库的边缘,细心找,应该可见看到。
因为是枯水期,船不能靠岸太近,大约行了一小时,于湖汊中转弯与40多只鸳鸯相遇,瞬间惊起,掠过头顶,可听见拍打翅膀声,前后分3个队列,飞过山头,进入另一片水域去了。
湖南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科长卢凯在望远镜里也发现了斑嘴鸭的身影,在往芭茅洲去的方向觅得绿头鸭,还是未见中华秋沙鸭的身影。
分辨这些鸭子并不难,尤其对中华秋沙鸭而言,一般雌雄搭伙,前后相伴,雄鸭有高耸的头羽,黑色的背,特别是屁股前(胁羽)上有黑色鱼鳞状斑纹,嘴扁而前尖,极好分辨。
经过一番周折,顺利在龙潭河方向湖汊内见到6只“国鸭”,踩出一圈水波,飞向天空,加之两日前沅江段的调查,共记录37只。随后,沅陵县五强溪国家湿地公园副主任舒朝辉透露境内发现20只,“受雨雾天气影响较大,往年可看到40只左右”,也集中在电排闸与各大中型水库中。石门县的调查亦然,主要散布在江坪河、南坪河及仙阳湖湿地公园水域,桃源、沅陵、石门境内的水库、电排闸已成中华秋沙鸭在湖南越冬的稳定落脚点。
吃“蜢子”、“小刁鱼”,歇在滩上
对于为何会集中于坝下或水库,曾细心观察中华秋沙鸭多年的湖南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科长卢凯解释,中华秋沙鸭喜欢流水的环境,且水质干净。尤其是沅江中下游的五强溪、凌津滩电排闸下水流环境复杂,中华秋沙鸭会不时潜入流水中捕鱼,一般间隔40多秒出水,慢慢被水流带到下游,然后沿水面飞到坝下。而吃饱后,就寻一涡旋之地歇息。
2015年12月17日,剪市镇寻燕金顺,在营盘洲摆渡,因桃源县沅江段多年的中华秋沙鸭调查多租用燕金顺的渡船,老燕成为一个民间的护鸟队员。打小在沅江边长大的燕金顺对这种屁股上长满鱼鳞纹的鸭子习性更了解。
“渔民称其白鸭”,2015年12月17日在营盘洲对面的马石渡口,拴上渡船的燕金顺说,记得小时候有很多,尤其在下游一个叫牛牯岭的地方,冬天可看到几十只。因腹部全白,极好辨识,所以称白鸭子。燕金顺常年打鱼,有时夜晚划船至凌津滩方向,可见到白鸭子在江中滩石上睡觉,也极好抓,用捕鱼的杆子都能打到。
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科长卢凯称,中华秋沙鸭在繁殖地喜欢栖居在树洞里做巢,曾想在沅江凌津滩至桃源水电站江段布置“人工鸟巢”,咨询专家后,被认为没必要,中华秋沙鸭在越冬地的夜间栖息,很可能如燕金顺所言,简单地在石头窝里睡觉。
燕金顺曾留意到,白鸭子喜吃本地呼为“麻咧蛄”的鱼,拇指大小,喜欢趴在水下岩壁上,其他如串游于水面的“小刁鱼”也是它的食物,而往年冬季遇大风时,会从上游吹来很多团“蜢子”(一种蚊子),在水面上打转,白鸭子也喜吃。
除了白鸭子,在燕金顺的记忆中,沅江里也常见斑嘴鸭、绿头鸭,且数量比现在多得多。自捕捞业与捞沙业的兴起,使“白鸭”数量逐渐稀少。尤其是电打鱼,可谓与鸭子争食,栖息在江面的中华秋沙鸭,不时被撵来撵去,不得安宁。
燕金顺加入保护中华秋沙鸭队员之后,极力在阻止此事,因自己常年打鱼,对夜间往来的捕捞船也很熟悉,燕金顺透露目前剪市、马石附近的村民已少有捕鱼者,多为外来人,去凌津滩捕鱼,2014年12月的一日晚上,一电捕鱼者误捕一只中华秋沙鸭,其风闻后,劝其放生,并担保以后不来凌津滩捕鱼。
污染捕鱼挖沙,栖息地需要更多保护
对于凌津滩至桃源水电站30公里江段,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科长卢凯最为熟悉,也是历年桃源境内中华秋沙鸭数量调查的重点江段。实际上,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仅是其中11公里江段,并不涵盖在内的两端电排闸,却是中华秋沙鸭的集中分布地。
而下游桃源水电站就在县城边上,“每日傍晚有大妈跳广场舞,江里的鸭子都能听得见”,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张文武说,对其干扰最大的还是周围的电捕鱼船。
12月17日,与张文武同时观察桃源水电站坝下4只中华秋沙鸭,两雌两雄,其中一只雌鸟距离较远,时过5分钟,一只雄鸟率先向上游飞去,距离我们只有300米,落在正前方的江面上,“去年那里还有座岛露出来”,张文武说,“不知是否被吸沙船吸走了”。
雄鸟不时潜入水中,但从望远镜中很久都未看到捕到鱼类,下午桃源电站放水发电,水流湍急,“中华秋沙鸭就喜欢这种水流环境”,躲在岸上芦苇丛中的张文武小声说,每日下午放水,鸭子总是会向上游飞得更近。
通过望远镜,可看到500米开外的隔流堤处还隐藏着两个黑点,也是中华秋沙鸭,加入觅食活动,“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找吃的”,张文武说,不像斑嘴鸭或绿头鸭,经常看到它们趴在滩上睡觉。后两者食性交杂,以水生底栖动物或植物根芽为食,填饱肚子不难。
相比桃源水电站坝下的中华秋沙鸭紧张的觅食活动,上游30公里之外的凌津滩处,有8只“国鸭”,正在回流区梳理羽毛,它们大概已经吃饱,雄鸭伸着脖子,高耸的羽毛在反光的水面上已难分清,8只鸭子成为了时有时无的黑点,阳光洒在江面上,白银点点,江边的荻与芒,水中苔草,在久违的阳光下,都很美。
这种静处的机会,下游的鸭子是享受不到了。
为何会离城市这么近?我问卢凯。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卢凯说,也许很多年了,它们始终在这里栖息,而人却是后来者。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也许选择沅江作为越冬场所,是早已养成的习性,而如今,是岸上的人在惊扰它们。
除了电排闸下,沅江支流的入江口常常也是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地,但河口汇入的地方更容易遭受污染,也是人类喜欢定居的场所,既然选择与人为居,希望友善待之。不过地处偏远的水库、电站往往难以纳入保护范围,而圈地保护、栖息地环境评估则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输出。保护“国鸭”,需要更多的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