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森林论坛在沪召开

23.06.2015  13:33

        日前,为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提升森林的生态功能,在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网络(CFERN)支持下,上海市林业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森林生态功能,让城市和我们更美好”国际论坛在沪召开。上海市林业局领导陆月星、唐家富、夏颖彪等出席会议。

        会上,陆月星局长做了关于《上海城市森林建设的回眸与展望》的主旨报告,来自瑞典、芬兰、美国等以及国内多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分别介绍了国内外先进的城市森林经营技术和管理措施,探讨了城市化与城市森林发展关系的特点等,为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城市建言献策。

        北京林业大学的沈国舫院士回顾了我国城市林业的发展历史,提出通过加强规划、研究和合作,促进城市林业和村社林业协调发展的思路。国际著名林业专家、来自瑞典的康尼农迪克教授深入剖析了城市森林和居民的多种联系,提出森林的发展与居民的生活可以协调共存、相得益彰,森林不但可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更能带动起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陈幸良教授将此功能称为“城市森林供给”,他指出,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推动我国城镇化的绿色化、低碳化,构建健康、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扩大城市森林供给是关键的战略选择,并从政策、规划和建设上,提出扩大城市生态效益供给、促进生态效益服务多元化的建议。

        中国林科院的首席专家王兵则提出了城市森林是生态功能与生态服务的“高效转化器”的观点。他全面分析了城市森林功能、服务、转化率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主导生态功能”理念,为城市森林的科研、管理和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芬兰的亚历朋克农博士和清华大学的杨军博士,分别介绍了在欧洲北部的芬兰、我国的北京和杭州所开展的工作,用翔实的数据证实了城市森林在削减雾霾、氮氧化物和臭氧的积极功效。芬兰的塞塔拉教授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驻华代表朱春全博士在报告中指出,城市森林的建设和发展也对城市水循环的改善和水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机会和潜能,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治疗城市病的“绿色配方”。此外,国内外学者们还就城市森林布局和规划、园林植物的应用、城市生态的长期定位观测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目前,上海的森林覆盖率已达到14.04%;占整座城市38.18%面积的湿地,也得到更有效保护;全市绿地面积已达4.8万公顷,林地面积10万多公顷,湿地37万多公顷,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区绿化为主体、郊区新城绿化为补充、生态林地和防护林地为外围支撑的“环、楔、廊、园、林”生态环境格局,全市生态安全不断巩固,生态功能明显提升。

        陆月星局长在论坛上指出,上海要从系统化、精细化、功能化三大角度着手,加快“城在林中、林在城内”建设。积极构筑“绿地、林地、湿地”三地融合生态空间,重点实施“两道、两网、两园”体系建设;努力打造特大城市管养特色,以“互联网+”的思维与生态建设的融合创新,不断发挥生态资源综合效益,推进“三地”规模总量和品质效益提升,加强生态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根据初步构想,2040年,上海生态用地比例要达到陆域面积的5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中心城新增公共绿地30平方公里以上,自然湿地保有率32%,湿地保护率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