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以国际化为引领打造一流财经学科
主动对标国际一流 全面实施国际化改革
早在“十五”时期,上海财大就确立了主动对标国际同类一流大学的战略,把以经济管理学科为特色的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和日本一桥大学作为参照系,探寻高水平、有特色的办学之路;为逐步缩小与世界一流经济学和商学学科的差距,比照北美高校排名前列的经济学和商学开展建设,在可行的领域和范围内借鉴和引入其师资管理机制、学术评价标准、人才培养模式、办学规范和管理办法等。2006年以来,学校以“经济学创新平台”为抓手,全面实施国际化改革。
一是国际通行师资聘用机制。借鉴国际通行的“tenure track”制度,实施“常任轨”制。为海外引进的“常任轨”教师提供6-8年的成长期,按国际市场价格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完全依据国际同类学科的学术标准考核,3年“小考”,6年“大考”,合格者即为常任教职,“不合格”即流动。
二是一流学术评价标准。积极接轨国际一流高校的经济学和商学学术质量标准,先后出台经济学、商学领域各学科的国际期刊目录,引导鼓励教师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强化高端学术研究。
三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硕博连读”和博士生申请考核制,推进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金融实验班”等改革,采用国际通行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重点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与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深厚的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四是现代管理服务保障。在行政管理、信息技术、后勤服务、设施条件等各个方面建设良好的学术环境,比如优先改善教师办公条件,实行机关部门假期轮休制度为教师服务,对图书馆员实行国际培训、专业化发展和学科馆员制度,加大力度建设实验室和数据库等。
以引进海外优秀人才作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学校将引进海外优秀人才并切实发挥其作用作为突破口,探索完善“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流得动”的师资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高水平海外院长的选聘。学校创造性提出了“海外院长非实时全聘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先后聘请9名具有国际学术影响力的领军人才担任院长。以海外院长为牵引,邀请70余名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与办学能力的管理层和顾问团队。
二是严格的师资选聘和考核。学校授权,由海外院长牵头组织招聘小组,利用国际上成熟的人才市场和招聘渠道,比如美国经济学年会等平台,按照通行的学术标准和程序,先后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海外名校引进300多位优秀博士。
三是合理的培养和使用。建立体系化的学术交流制度,举办定期Seminar、不定期Workshop、现代经济学系列讲座、专家座谈会、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为一流人才提供综合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在教学、科研上向优秀海外人才倾斜,比如,规定引进的海外青年教师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或参与指导博士生,配备助教,定期或不定期出国出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并积极请海外教师参与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体现学术管理上的话语权。
四是探索渐进式双轨合一。学校借鉴“常任轨”制度,变革“国内轨”教师管理模式,在逐步提高学术标准的同时,探索推出“新聘研究人员”、新进教师首聘期退出机制、师资博士后、讲席教授副教授、创新团队等制度,促进双轨师资融合发展,实现师资队伍整体提升。
坚持“顶天立地” 不断提升学术创新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聚焦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导鼓励“中国问题、国际范式”的国际化高水平研究,不断提高学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一是“中国问题、国际范式”。 基于这一理念,学校鼓励教师用国际前沿的研究方法和范式进行中国问题的研究。学校教师发表的高质量国际学术论文呈稳步增长态势,“十二五”学校SCI论文发表比“十一五”增长80%,SSCI论文发表增长3倍,不仅在在经济机制设计、金融定价机理、数据降维方法等基础研究上有所建树,而且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上市公司财务管理、中国医保改革等问题的研究发出中国学者声音。
二是对接需求,强化服务。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着力加强财经特色高端智库建设。比如,学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参与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及其升级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自贸试验区条例和仲裁规则,并作为官方批准的独立第三方机构,参与完成上海自贸区政策与制度创新绩效评估。
遵循成才规律 深入推进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全面启动以“立体课程、多元路径、个性体验”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逐步形成“3+3”卓越财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海内外优秀人才不断集聚,高水平学术成果不断涌现,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在全国高校保持领先,以经济学和商学为代表的主干学科国际竞争力日益显现。
一是宽口径、厚基础。学校针对学生培养中知识的覆盖面和素质的全面性的局限性,启动实施通识教育改革,设计打造了包括语言与跨文化沟通、经典阅读与历史文化传承、哲学思辨与伦理规范等七大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和公民意识。
二是分类型、重体验。积极构筑以“拔尖计划”(以各类实验班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术拔尖创新人才)、“卓越计划”(致力于培养会计、金融、法律等行业精英)和“创业计划”(以创业学院为平台,致力于培养创业型企业家人才)为导向的多元成长路径。通过培养过程的“三经历”模式,即社会实践经历、科学研究经历和海外学习经历,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三是国际化、复合型。加大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力度,开设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班(国际商务硕士),开设国际暑期学校,落实海外实习基地,提高学生海外学习实习比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增加选修课、辅修项目和双专业项目,鼓励学生成为“经管+法学”“统计+管理”“新闻+经管”“外语+经管”等社会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