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越来越多国际书商 看上中国学术富矿

25.08.2015  01:04

每年上海书展期间,全国的出版人都会聚在一起,为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展开头脑风暴。在昨天举行的第三届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上,与会的43家中外学术出版机构首次达成了“上海共识”。  

十年努力,“走出去”成果显著

15年前,中国版权输出和引进的比例是1:15,现已降到1:1.7。输出的项目也有实质性增长。以去年为例,全国共输出版权10293种,相当于改革开放初期一年的中国出版总量。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邬书林认为,政府部门、学校和有关机构都开始高度重视出版“走出去”,这方面资助的资金和工程也在不断增多。此外,“走出去”受到中外出版机构高度重视,“一些国际公司过去只把中国视为图书的重要市场,现在还在中国组稿、策划,把中国学术内容资源当一个富矿去开发,这值得庆幸。”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经济30多年的腾飞,形成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不断推进的根本动力。  

四大问题,为“走出去”拓展空间

邬书林认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还远未达到理想境界。与会专家分析,当下学术出版“走出去”主要存在4方面问题。  

其一,在产品结构方面,真正反映当代中国最新科技文化研究成果的项目还不够多。  

其二,“走出去”的语种结构、地域结构还不够宽广。向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走出去”的英语、德语、法语、葡萄牙语项目还不够多。  

其三,“走出去”的载体形式过于单一。虽然已从过去的纸质出版物为主逐渐实现了纸质、电子出版物同时出版的过渡,但缺乏真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型数字出版项目。  

其四,“走出去”的盈利能力依然不强。大多数出版社,特别是国内出版社更多地将“走出去”纳入社会效益的范畴,而在盈利的探索遇到障碍时,总体上缺乏创新思路和解决办法。  

上海共识,推动更好地“走出去

与会的中国出版人也提供了不少新的思路和路径。他们认为,要学会运用股权投资、兼并重组等现代企业运营方法,使学术出版“走出去”从出版物的层面,上升到出版机构和出版品牌的层面。要依托中国学术界,充分规划、挖掘、整合独特的内容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术出版“走出去”的出版优势。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代表43家中外学术出版机构宣读“上海共识”:以在全世界出版和传播当代中国学术精品,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更好、更有效率地“走出去”为己任,努力提升中国学术成果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向海外传播的学术出版物要真正代表中国学术水平,或反映国际学术前沿,或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帮助全球读者准确、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加强学术出版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国际学术出版标准,遵循国际学术出版规律,打造一大批经得起国际学术图书市场检验的原创高水平出版物。    

来源:解放日报   2015.08.20 第9版 文化  

原文: 越来越多国际书商 看上中国学术富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