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丨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基础研究重大成果持续产出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科学技术奖励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的具体体现。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获奖总数稳中有降,获奖成果凸显国家战略需求,粮食安全、疾控防治、资源利用、国防建设等领域百花齐放。
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代表着我国基础研究的硬实力,一等奖曾经连续空缺,两个项目同时获得一等奖,更要追溯到2006年。201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目研究的领域,从之前较为集中的基础物理学,发展到化学、生物学,呈现多点开花之势。其中,由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领衔的研究团队在水稻理想株型关键基因方面取得重要发现,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大意义,不仅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同时引领了相关领域的国际前沿研究。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主要服务国家战略,面对应用需求。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获奖项目“特高压 -800kv直流输电工程”,支持西电东送战略,实现了中国创造和中国引领,对于加快我国能源转型升级、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以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为代表的新发传染病防治体系重大创新和技术突破”项目,向全球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国防科技自主创新再攀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度获奖项目中,专用项目(即国防科技项目)自主创新成果突出。2012年至2016年,专用项目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7项,占总数一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7项,占总数六成。2017年度,又有一项“国之重器”获得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光学仪器和航空航天领域两项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而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泽山院士,正是武器弹药领域的专家。
另外,油气田开发、现代煤化工、深海探测、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多个重要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网络安全提供了科技支撑。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中西部地区呈现新亮点
而获奖项目中,也不乏致力于现代农业、环境治理、先进医疗装备等改善民生的科技创新成果,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不断提高,企业牵头项目的获奖比例进一步提升。
201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即非保密项目)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比例为81.6%,较去年增长13.5%,为5年来新高。企业在原始创新活动中的参与度大幅提升,技术创新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以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获奖项目中,企业牵头占比分别为78%和47%。
此外,中西部地区呈现新亮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评选的3个创新团队中,2个扎根西部,1个来自中部。中国科学院西北寒旱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创新团队,为我国青藏铁路、中俄输油管道、哈大高速铁路等寒区重大工程提供了关键的科学和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所与乌兹别克斯坦科学家共建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为西部地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总数控制 拓宽专家和学术组织推荐渠道
我国科技奖励的发展,其中最为核心的主题就是不断深化改革。2017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在此基础上,2017年度评奖进一步拓宽了专家推荐渠道,试行定额评审制度,限制完成人频繁报奖,增强评审的公开透明度。
近五年,三大奖总数基本呈现逐年减少趋势,近三年,三大奖总数已控制在300项以内。2017年,试行授奖数量总额控制,自然科学奖控制在45项以内,技术发明奖控制在65项左右,并试行差额投票。同时,拓宽专家推荐渠道,中国科协等24个学术团体成为推荐单位。以自然科学奖为例,获奖项目中,专家推荐占比超过50%,是上年的一倍多。专家推荐不但成为重要的推荐渠道,其质量也显著提升。
限制完成人频繁报奖 遏制论文堆砌
此外,为遏制搭车报奖、拼凑报奖现象,规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奖获奖项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为2017年推荐项目的完成人。对国家自然科学奖提交评审的论文专著数量,减少为“不超过8篇”,重质量、轻数量。连续第三年举办公众旁听活动,初评结果及时发布。并随机抽取项目展开经济效益真实性核查,确保评审结果得到广泛共识。
不断增强评审的公开透明度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基础前沿的科研成果,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设立了“基础及前沿技术”评审组,凡是可以通用评审的项目,一律转到通用组,进一步加强专用项目的保密审查力度,保证公信力。(央视记者李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