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奖童书适合每个孩子阅读吗
时下,带着孩子看绘本、读童书,被纳入家长的“必做清单”,应运而生的是庞大的童书市场。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少儿出版几乎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童书已成为中国出版行业最具活力、增长最快的门类。而美国凯迪克奖、纽伯瑞奖等获奖作品则成了许多家长的选书指南。但是,不少学者直言,童书有其特殊性,面对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童书,家长要学会如何选择。
获奖国外童书虽好,可仍要根据需求挑选
陈女士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出生的三年里,她陆续搬回家一两千本绘本。而这些童书,陈女士多是根据凯迪克奖、纽伯瑞奖等绘本童书奖购买,然后让女儿自己挑选阅读。陈女士不是个案,中国家长对于国外童书大奖的追捧风靡一时,家中的国内绘本不过寥寥几本,国外童书占比却超八成。甚至有家长按照凯迪克奖1938年至今的历年榜单,一本不差地往家里“搬书”。
可是这些带着大奖光环的书,真的物尽其用了吗?有家长告诉记者,不少童书买回家就束之高阁。曾获纽伯瑞奖的《草原小屋》,是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之一,但在国内某知名书评网站上,却只有49条评论。“我家儿子每次翻两页就扔开去,实在读不下去。”那位家长告诉记者,“这个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印第安人积极乐观享受田园生活的故事,语言平淡、细节琐碎,在中国孩子心中很难引起共鸣。”
“不可否认的是,经过这么多年沉淀,凯迪克奖、纽伯瑞奖确实质量很高,可以作为家长挑选读物的重要参考。然而,奖项品质好,并不代表适合所有的孩子。”《文艺少年》主编周晴认为,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偏好,如果说有质量的童书榜单是可供选择的池塘,那么,家长应该在其中“捞”起适合自己孩子的“鱼”。
著名儿童作家梅子涵则表示,家长不够专业,跟风无可厚非。但是,所谓的国外童书奖终究只能作为参照。因为有些童书奖偏重美术层面,小孩未必喜欢读其中的故事,而每年四五本获奖作品,又怎能囊括所有优秀作品?
一位参加书展的童书编辑告诉记者,常常听到家长谈起,别人家孩子看过的书,自家孩子也不能落后,“博览群书”在家长中俨然成了一个攀比指标。不管孩子喜不喜欢,多读一本获奖的童书,似乎就比其他孩子更优秀一分。“相比纯粹追求阅读的数量和获取知识,家长们更应该通过童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而买书,不过是培养习惯的第一步。”周晴说。
挑出好书,首先家长要成为爱书人
读书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然而孩子一开始接触的图书质量,决定了他未来的阅读品鉴。家长们应该如何为孩子们挑选童书呢?
“挑选童书,最重要的是挑选适合自己孩子的书。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是对家长阅读素养的考验。”梅子涵认为,家长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才能挑出真正的好书。
周晴则认为,挑选童书,“好读”二字最重要。首先,“好读”是指语言、句式和故事情节适合孩子。“国内不少童书中长句太多,过于拗口。”周晴说,此外情节生动、曲折也很重要,最能吸引孩子的书,是那些让他们拿起就不愿放下,一口气读到底的书。“阅读的根本追求不是学道理,而是故事好玩,然后才能寓教于乐。”另一方面,“好读”则是寻求书本背后的思想和内涵的深邃。“读第一遍和读第十遍,应该有不同的体会。”周晴举了个例子,经典童话《皇帝的新装》对初读的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一个有趣的故事;然而,当孩子隔一段时间再次阅读,可能会看到纯真、勇敢的天性,才让这个戏剧化的故事发生;而当他们长大后,更会明白,是人性的枷锁,让大人们不敢说真话……
国内童书市场虽大,但精品不够多
如今,中国童书市场庞大,可不少童书的质量仍让人堪忧。在青少年创作方面,虽然已有了《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但精品数量仍然不够多;而在幼儿绘本市场,如《大小大》这样的优秀绘本,更是凤毛麟角。
为什么国内童书,尤其是优秀绘本少?业内人士称,首要原因是语言和图片结合不够紧密。幼儿绘本应让图画讲故事,实在无法表达清楚的,才会用少量文字配图。但国内绘本往往是先有文字,才有图画,图文脱节,孩子第一眼看到的图画就缺少吸引力。“如今国内绘本已开始尝试图文搭配后,再第二波配文。但文字愈短,对儿童文学作者的考验愈大。”周晴说。
其次则是绘本题材的局限性。中国的传统童书多以讲解知识为主,但国外的图书则将范围推广到想象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在一本知名法国绘本书中,书签绳成了道具,在不同的页面,它变成了气球的细带、门把手,还是过去结绳记事的文字……大大扩大了孩子们的想象空间。“我们不应该把孩子仅仅作为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在循序渐进的阅读中,培养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情感。毕竟童年的阳光可以照亮整个人生。”周晴说。
“作家提高写作水平、出版方提高出版水平、评论家提高评论水平,才能让中国的童书领域更为专业,优秀作品的数量逐渐比肩国际。”梅子涵坦诚,国内的童书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差距,但童书从业者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看看天空有多高,才知道还需要多努力。”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