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3.0时代:陈海泉教授团队研究“重新定义”肺癌微创手术
还以为“切口小”、“少打洞”就是微创治疗?那你就OUT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领衔的一项外科学展望研究对肺癌的“全面微创治疗”做出了全新定义:“即在多学科参与下,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并平衡切口、脏器和系统损伤”。日前,该项研究被有“外科学圣经”美誉的《外科学年鉴》(《Annals of Surgery》)接收,将为肺癌微创治疗领域的探索提供重要参考。
领衔专家陈海泉教授表示,微创治疗的优势在于减少手术损伤的同时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而手术的创伤主要有三个来源:看得见的伤口创伤、看不见的脏器损伤和对全身系统的影响。在肺癌微创1.0时代,微创的理念还局限于“小切口”和“少打洞”的腔镜技术层面,追求可见创伤的最小化。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胸外科微创手术追求的是切口越小越好,认为胸腔镜手术可以减轻病人术后疼痛、利于术后康复。但发表于2014年《心胸血管外科杂志》的一项回顾性研究(Su et
al.,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4)表明,尽管病人的手术创伤有了明显减小,但在早期患者中胸腔镜手术对患者的预后并无显著改善。
于是,在肺癌微创2.0时代,为提高手术安全性、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肺功能,减少脏器损伤,医学专家们在追求手术切口大小、打洞数量的同时,精确划定手术范围,减少术中器械游离对正常组织的伤害,致力于将胸腔内部的损伤将至最低。如何才能保证肿瘤的有效切除?在2015年12月,陈海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术中冰冻切片的准确诊断是治疗周围型小病灶肺腺癌的有效方法”,在国际肿瘤领域权威学术期刊《临床肿瘤学杂志》(JCO)发表,该项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术中快速冰冻术的病理判断,早期肺癌只用做部分切除就可以达到治疗目标,无需切除肺叶;但对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则需做标准的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该病理诊断的准确率可达99.5%,为保证肿瘤的有效切除、避免脏器的不必要损伤提供了精准依据。
陈海泉教授指出,微创手术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手术过程中,除了减少脏器的损伤,还要选择性的清扫淋巴结,尽可能保留正常的免疫组织,以减少全身性损伤。在研究中,陈海泉教授团队强调了在微创3.0时代“全面微创”的理念:“即全面微创应该是一种运用腔镜技术、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治疗中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
该成果引用了陈海泉教授团队近期的一项关于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研究:原位未浸润贴壁亚型生长为主的腺癌,如果纵膈淋巴结没有转移,就不需要做淋巴结清扫。此外,上叶尖段《2cm且没有胸膜侵犯的肿瘤,不会有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这类病人只需要做上纵隔淋巴结清扫,无需进行其他范围的清扫。
据悉,陈海泉教授团队这项关于肺癌微创治疗的外科学展望研究在2016年的第5届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 FOCUS会议、第28届解放健康讲坛等活动中均进行了精彩的分享,并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