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种子老师,上戏陆军团队与百名中小学教师开垦戏剧进校园处女地
长条桌上,“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一字排开,班上每4位学员随机组合为“临时剧组”,各执麦克风、面对电脑屏分角色读剧本、念台词,即兴演绎自己同学当堂完成的“处女剧”。剧情则按照上海戏剧学院博导、编剧学研究中心主任陆军设计的百字情节:张三、李四、王五、赵六一起打牌,打到一半一人有事走了,但其余三人竟怎么也想不起刚才打牌的究竟是谁……
这个离奇的故事,被每个学员各自发展为1500字到3000字的本子,完成了第一道训练习作题。上海市教委专项支持,上海学生戏剧联盟、上海校园戏剧文本孵化中心等举办的“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上,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的43位学员,日前在沪郊松江历经12天封闭式“魔鬼训练”,创作了300余部这样的百字剧与千字剧,其中不乏新星佳作。
作为市教委劳模创新工作室主持人,“班导师”陆军教授说,纯公益、全免费开班3年来,上海市内外共有百余名“种子老师”从编剧工作坊走出来,纷纷点燃“星星之火”的激情与能量,一起开垦“戏剧教育进校园”的处女地,让各校戏苑生发奇葩。
陆军教授在工作坊上点评剧本习作。
原创首位创作“戏核”
来自虹口区文化馆的馆员程蕾,把一个命题剧本《朋友》送上讲台,以“朗读者”形式与全班分享:在敬老院,张三、李四、王五得知孤老赵六经济拮据,但若直接捐助,他会难以接受,因此3人“设局”打牌,故意让赵六成为赢家。盘中赵六离席时,院方护理员到场询问,3个老人不愿透露其中美意,“怎么也想不起刚才打牌的究竟是谁……”
从《借钱》《分手》、《内衣》《流浪狗》到《门》《朋友》,陆军与姚扣根、黄溪等组成教授团队,提供最基本矛盾冲突的“戏核”,要求学员们绞尽脑汁发挥创意,从百字到千字逐步扩写为不同剧本。“先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再将简单事情复杂化、还要无事找事,”陆军表示,在看似没有戏的地方写出戏来,迈过高难高强的三道坎,至少在编剧技法上才能经历许多人不曾经历、不想经历或想不到经历的“残酷体验”。
原来,“百·千·万字剧”编剧法则,正是在上戏70年编剧教学经验基础上,由陆军将编剧专业4年本科教学与3年艺术硕士教学的核心课程浓缩提纯,创立了这种工作坊训练模式。在现场点评学员剧本作业时,陆军告诉大家,其实最难的创新就是百字剧,比如迪伦马特作品《贵妇还乡》,就是“女主人公克莱尔用10亿巨款,向小城人们换取对她负心的旧情人之命,结果使全城陷入道德考验”——无论是《威尼斯商人》中的那张债据,还是《俄狄浦斯王》中的那道神谕,好的编剧必须练出有张力、高质量的“核”。
讲好故事是核心,身为中国戏剧文学学会副会长的陆军,面对当今戏剧界的“编剧荒”,发问“青年戏剧编剧都去哪儿了”。他认为,一座国际化的文化大都市需要戏剧,而编剧是最上游,原创处于首位,不能青黄不接,而要源头活水——希望年轻教师锻炼出的“戏核”,有如种子萌芽,直至枝繁叶茂。
颁发编剧工作坊结业证书。
骨干师资创编“戏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自愿报名并经选拔的工作坊学员,来自上外附中东校、西南位育中学、华东师大松江实验中学、上大市北附中、闸北八中等十几个区的几十所基层学校,还有从北京、四川、山东、江苏、浙江等全国8个省份远道赶来的。他们大多是一线的语文老师、心理老师、音乐老师等,但约半数此前没有接受过任何编剧训练,为此他们在半月之间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着编剧学的养料精华。
在“5+2、白加黑”的高强度集训中,听课、讨论、选题、构思、编剧……陆军等指导老师要求每个人随堂创作三五部百字剧,并按命题“两选一”一天之内创编千字剧,还要布置万字剧的“回家作业”,最终在年内“优中选优”完成创排进行汇报演出。于是,全体学员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把所有时间用于写剧本,不少人还通宵达旦、奋笔疾书,生怕第二天灵感溜走,其创作状态可谓“苦中作乐”。当然,即使写成了剧本,也要接受全班的角色互换、当场品读,以及老师们的“一针见血”、“头脑风暴”,为此不得不反复打磨,或彻底另起炉灶。
编剧工作坊导师团与学员见面。
上海市怒江中学副校长朱艺春也是今年工作坊学员之一,他任教初中思想品德科目,也热爱歌唱、朗诵、主持、演讲、表演、配音等,自主创办两项校内演艺工作坊作为拓展课程,带领学生在区级层面屡获奖项,其梦想便是师从专业、学有所成,由点及面在中学校园普及戏剧教育。事实上,朱艺春身边许多“同班同学”,都是全校唯一或极少数的戏剧骨干师资,他们也期望自己能够成为校园“戏骨”,在语文、外语课之外发展课本剧,在心理咨询中发展心理情景剧,甚至在音乐课上发展儿童音乐剧——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一些校长兴奋地对学员老师说,‘你去学过编剧工作坊,戏剧这块就交给你了’。”
同样令人兴奋的是,有些学员已在学习中表现出创编才华。复旦大学中文系在读硕士生黄厚斌此次写出一场“失忆剧”,剧中老人假装失忆,目睹子女失和,但众人搜寻回忆,终又合为一家。目前,他不仅参与创作复旦校园话剧《陈望道》,还正在参写另一部大师剧《上医之魂——颜福庆》,以及一部反儿童性侵的公益独白剧。此前两届学员的戏剧作品有些已经搬上上戏“新空间”舞台,甚至校园外的沪上大舞台。
学员们声情并茂分角色念台词。
生根校园创造“戏种”
古有王实甫、汤显祖,中国戏剧如何重振复兴?好的土壤少,好的苗子少,好的本子少,单靠经典模式下的学院派培养,恐怕力有不逮、供不应求,工作坊才应运而生。
此番全程执教的上戏博导、教授,也是飞天奖、“五个一”工程奖得主姚扣根告诉记者:“我和陆军教授在戏剧创作路上走了40年,今天把他们引上戏剧的‘贼船’,他们再也下不了船了,再走40年,会走得很远,会在中小学校园里把更多年轻人引上这条船……”
文学、表演、音乐、舞蹈、美术等的综合舞台艺术带来综合素养提升,戏剧教育有着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上海市教育学会秘书长苏忱教授告诉记者,世界上很多国家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已将戏剧教育列为重要的教改内容,如新西兰将戏剧教育列入小学至高中必修课,并列入国家教育考核标准(NCEA);而美国颁布的《国家戏剧教育研究计划》,更是从幼儿园至第十二年级分成6个阶段,全程实施一系列的戏剧教育。
“戏种”生根校园,园丁厚植土壤。来自上海市和田中学的高歆老师毕业于上海师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杨浦实习期间就编演过课本剧《没头脑与不高兴》;正式成为教师后,申报上海市青年课题《小班化背景下初中语文课本剧编演及微电影拍摄的应用研究》并获立项,还开设拓展性课程《课本剧和微电影》兴趣小组,带教学生连续参加静安区学生艺术节戏剧专场比赛并获二等奖。她说,参加编演的学生在自己原有语文基础上成绩都有明显提升。
据悉,以“百·千·万字剧”编剧工作坊教学模式为基础的项目——《以培养有情怀的剧作家为己任——编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创新》,今年获得“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正如陆教授所言,戏剧创作需要一批热爱戏剧并有志于戏剧教育的老师,不计名利、薪火相传地担当“播种人”。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