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 崇明东滩湿地的生态修复之路

15.02.2017  16:32

地处长江口的崇明岛,是中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在岛的最东端有一大片湿地叫做东滩湿地。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每年,在东滩湿地栖息或过境的候鸟有近百万只次,被记录到的,就有290多种。所以,这片湿地也是我国国家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而这个鸟类的天堂,却曾经遭遇过一场巨大的生态危机。那么,危机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日前,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崇明东滩湿地的生态修复之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小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因为“颜值”高,是候鸟中的“明星”。小天鹅每年在东滩越冬时间是10月中旬到第二年3月。这几年东滩湿地的环境不断变好,来这里越冬的珍稀候鸟越来越多,白头鹤、白琵鹭、黑脸琵鹭等大量珍稀鸟类纷纷回归。让保护区工作人员们欣喜的,此前已在崇明东滩“消失”十多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2016年冬天也在保护区内出现了。

汤臣栋说:“据我们科研人员调查,光2016年冬季我们越冬的水鸟,和往年同比相比较增加了六万多,我在这里工作17年,应该说2016年看到最多的,特别是我们珍稀濒危的物种回归,都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崇明东滩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它位于长江入海口,傍海依江,咸淡水交汇,长江水携带泥沙而来,不断堆积,现在滩涂还在以每年80到100米的速度向东海淤张。1998年成立的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40多平方公里,大部分是水域和光滩,有植被覆盖的面积只有80平方公里左右。这里丰富的底栖动物和水生植物为鸟类提供了多样性的食物来源,每年吸引近百万只候鸟来这里栖息或者过境。2002年,崇明东滩被正式列入国际重要湿地,是公认的具有全球意义的生态敏感区。

复旦大学鸟类学教授马志军:“崇明东滩它是我们国家,或者说整个亚太地区候鸟迁徙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驿站,比如说像一种叫大滨鹬的这样一种鸟类,它们在春天迁徙离开澳大利亚的时候,它们的体重大概有250克左右,这种鸟类它们可以连续飞行5天5夜。所以它们可以直接从澳大利亚跨过西太平洋,在5000公里的长距离飞行过程中,它们体重会减少一半。到达崇明东滩的时候,它们体重只有100克多一些,所以它们迫切需要崇明东滩这样一处栖息地,为它们提供休息的地方,补充能量,这样它们才能继续向它们的繁殖地,向北方飞行。崇明东滩对鸟类来讲,就相当于一个加油站,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加油站的话,有可能这些鸟类就没法完成它们的迁徙活动,于是说它们的生命就没法延续。

然而,2002年之后,崇明东滩这个鸟的“国际加油站”面临一场巨大的生态危机。几年之中,这儿的鸟类数量急剧减少。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湿地生态学家陈家宽:“这个东滩过去是国家级的鸟类保护区,多少人来看以后,看不到鸟,鸟根本看不到。这个事件引起了上海市政府高度关注,科学家也非常关心。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吴巍:“在2007年的时候,雁鸭类的数量已经下降到只有一两万只这种规模。数量级上的下降,因为在之前可能有十几万这种样子,所以说当时的情况应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鸟儿为什么不再来东滩了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危机并不是来自人类的盗捕猎杀,而是来自一种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博:“互花米草它来了以后,它会取代我们当地的一种植物叫海三棱藨草。那么海三棱藨草以往它都是鸟类的栖息地,同时也是很多鸟的食物的来源,(互花米草)取代以后,鸟就没吃的了,鸟为食亡,没有吃的,它肯定就不来了。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湿地生态学家陈家宽:“它的根系非常发达,密度也非常大,它使很多底栖动物原来适合于芦苇、海三棱藨草和光滩的(底栖动物),就不能适应,所以这个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大幅度下降,鸟类的食物来源受到深刻影响。

汤臣栋:“我们市委市政府也很重视,从2006年就要求我们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牵头,包括我们集合了上海所有的高校,就是跟我们生态有关的一些高校,再加上我们各个委办局,就是怎么来研究解决东滩这个互花米草入侵的治理问题。

两年的时间,生态专家们试验了化学试剂、火烧、反复割除等各种办法,来清除入侵的互花米草,但是,效果都不佳。经过反复试验,专家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办法。

汤臣栋:“蓄水刈割法——就是说我们把一个区域先把它围合起来,然后再在它的扬花期,就是每年4月份左右它开花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蓄上水,割五到十公分深的茎长,然后把水位蓄到七八十公分,进行水淹。淹大概半年左右,我们认为效果是最好的。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博:“这个道理就是割了以后,植物不能暴露在空气中,所以它就缺氧了。缺氧很快死掉。淹半年的目的就是主要使它地方部分彻底死亡,让它没有复生的机会。

2013年,在国家主管部门的批准下,一项国内外罕见的大型生态修复工程在东滩湿地开工了。工程的名称是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一条长达26公里的围堤修建完成,同时修建四座涵闸调节水位,围堤内20多平方公里的互花米草被分割成20个小单元,分别被刈割水淹。然而,用工程的办法修大堤、围歼互花米草的方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这个项目耗资10多亿,可能不值得;也有人认为人工干预太厉害,会引发新的生态问题。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总干事卢思骋:“我想说必须要纠正一种概念,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自然环境,不能说什么都不做,让它这样继续就可以的。有很多的人为的基于科学的一些干预的手段是必须的。来让我们可以提高生态环境的价值以及加快生态环境的恢复,尤其是它当已经受到之前人为的破坏以后。

汤臣栋说,工程实施以来,效果明显。目前,修复区内95%的互化米草已经被斩草除根。“现在这个都是残留的,我们特意留存一部分作为对照。作为我们治理修复效果的对照。”清除互花米草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优化鸟类的栖息地,吸引更多的鸟儿来这里。在生态专家的指导下,围堤内修建了完善的水系,开挖随塘河50公里,营造各类适合鸟儿栖息的岛屿、浅滩、沙洲、池塘近10平方公里,同时人工栽种本土植物海三棱藨草、芦苇和海水稻,为鸟儿提供食源。

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程师吴巍:“根据鸟类的需求,我们还设计了非常多的不同的这种环境因子吧。有一些像绿色的这种比较大的岛屿,它的边界是非常复杂,为什么要设计成这么复杂的边界呢?是因为复杂的边界可以增加鸟类可以取食的环境,增加鸟类可利用栖息地的面积。

汤臣栋:“我们这个工程更加比较精妙的地方在什么呢?就是我们整个生态系统都是可以经过人工进行调控。我们一年四季根据不同的鸟类在这个地方的栖息需求,比如说有的鸟喜欢水浅一点,有的喜欢深一点的。我们都可以通过人工调度来进行实现。

经过三年的努力,东滩湿地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在这个冬季开始显现,以小天鹅为代表的越冬雁鸭数量明显回升。观测显示,尚未最后完工的生态修复区已经吸引了整个保护区80%左右的鸟类。

野生动物摄影师张斌:“作为野生动物的摄影师,我在崇明东滩已经拍了十几年了。这几年互花米草治理成效体现之后,鸟况是越来越好。而且很多珍稀鸟类重新在崇明东滩安家了。前段时间我还拍到大群的小天鹅、白头鹤,白头鹤有一多多只吧。还有很多大群的五四千只的鸻鹬类鸟。

复旦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博:“那么现在有鸟了,我相信这个环境肯定是变好了。只要变好了它才会来,所以这个生态修复,它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要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项目的优先选项。上海为了保护鸟类栖息地,投入巨资,科学施策,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修复之路。就在上个月,上海崇明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众望所归,荣获2016年度中国人居环境奖范例奖。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类的未来才会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