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行仓库参观者超25万 做活历史建筑改造“棋眼”

12.01.2016  08:48

  “修旧如旧”的壁柱装饰和老钢窗、真实还原战争炮洞弹孔的西山墙——苏州河北岸的文物保护建筑四行仓库在去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修缮复原。其中4000多平方米的四行仓库纪念馆,史料翔实、布展精美,生动再现了八百壮士当年的决绝与英勇。开馆5个月来,已吸引了超过25万名参观者。

  然而,就在一年多前,这座文物保护建筑还是一个大型文具礼品市场,租户200余家。四行仓库的历史价值被长期埋没,业主百联集团坦言,多年来数度想变,但有心无力。

  是什么,让四行仓库在短短一年间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多年未改造因“清场太难

  在去年四行仓库修缮完成并广为宣传之前,很多上海的年轻人,知道苏州河边有四行仓库,知道四行仓库的抗战历史,却很难准确指出四行仓库的位置。

  这不奇怪。在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岁月中,四行仓库一直在被当做大型市场使用。改造前,四行仓库是知名的文化用品市场,挤了200多家商铺。

  对70多年前那场保卫战的纪念也是有的:1995年,当时的四行仓库主管企业、员工共同出资成立“八百壮士英勇抗日事迹陈列室”。但直到2002年,陈列室也只扩建至120平方米,展品有限,每周开放半天。

  “早几年我们就想改造四行仓库,但一直有困难。”四行仓库业主方百联集团置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竞说。

  困难集中在212家租户清场上。这些租户多与百联集团有合同,有的还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以企业自身之力,着实难以推进改造。

  转机出现在2014年。是年,上海决定将四行仓库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的重要纪念地——这意味着四行仓库内原本脏乱差、小商铺云集的局面,首先要作出改变。2014年9月,在原闸北区多个相关部门的协助下,百联集团完成了清场。嘈杂的市场隐去,四行仓库的原貌展现了出来。

   业主主动让出数千平方米

  租户们走了,又一个难题来了。四行仓库原是五层建筑,解放后,顶上加盖了两层。限于年代,加盖的两层与下部风貌不符;更重要的是,作为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建筑,随意的加盖,对历史记忆是一种破坏。但是,这两层并不是“违章建筑”,业主百联集团手中的产权证,明明白白是包括第六、第七层的。

  怎么办?谁也没料想到的是,百联集团主动提出,整体拆除搭建后的七层,六层则作退跨处理,让四行仓库尽可能地保留历史原貌。这一拆一退,就损失了4000多平方米的面积。

  清退租户后,百联集团还将西侧一、二、三层逾4000平方米的面积,无偿划给原闸北区文化局。周边广场、停车场的原业主光明集团、锦江集团也将用地退让出来。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副馆长马幼炯一下子有了施展身手的空间。

  “政府和企业本着保护历史、保护文脉的共识,一起来做这件事情。”静安区(原闸北区)文化局副局长张众说。张众和马幼炯带着不大的团队,没日没夜地投入在史料收集和展馆搭建上。纪念馆装修和老建筑改造交叉施工,纪念馆所有布展项目并线进行。2015年8月13日,离决定四行仓库启动改造不到一年,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对外开放了。

  展厅内,谢晋元手写家书催人泪下;展厅外,西山墙弹孔遗迹触目惊心。展馆开放仅20天,观众就达到65751人次;至今,总人次已逾25万,还吸引了大量台湾人士。

   历史建筑价值实现共赢

  拆退4000余平方米,无偿转让纪念馆4000多平方米。两个“4000+”,看起来,百联集团着实“大方”。

  张竞表示,作为国有企业,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但他也坦言,这本账还有另一种算法。四行仓库,加上紧邻的大陆银行仓库,这次修缮改造的建筑总面积为25570平方米。除了纪念馆,还有2万余平方米的空间为业主自用。“我们打算做文化创意办公。

  做文化创意办公,四行仓库很有竞争力:毗邻“小资情调”的苏州河,老仓库式的空间布局,步行可达时髦地标“大悦城”,离人民广场咫尺之遥。与台湾的特殊联系,更让四行仓库多了层优势。“台湾文创产业发达,已经有不少台商上门洽谈。”张竞说。

  “要是没有建设抗战纪念馆,四行仓库可能很难找到改造的契机。”张众说,“尽管牺牲了面积,但‘四行仓库’这个品牌的价值不可估量。

  对政府来说,协助企业进行历史建筑改造,也是一种“共赢”。除了纪念馆落成、周边环境改善等“看得见的价值”,还有更多“看不见的价值”:周边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了,辐射周边的地块价值增值了,未来能吸引到的商户也升级了。

  “四行仓库改造和纪念馆的建设,实际上是四行仓库历史品牌价值的挖掘和回归。这是‘棋眼’,棋眼做活,全盘就活了。”张众说。

   记者手记

   共赢”不该只是个案

  去年年中,上海曾多次出现历史保护建筑被破坏的新闻。某种程度上,这与建筑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未能被充分认识和挖掘是分不开的。不少历史保护建筑现今已挪作他用,又牵扯到太多利益因素,其价值“湮没”在了市井生活里。

  四行仓库也曾面临相似问题。所幸,最终达到了企业、政府和社会“共赢”。

  但有一点不得不思考:四行仓库化身小商品市场多年无法改造,但在“70周年”这样的“契机”下,改造才以非常规的速度完成。但上海现存的那么多历史保护建筑,若是都要借助这样的“契机”来改造,恐怕效率远远不够。

  现在,尝到了甜头的百联集团,正打算以相似的操作手法,对其在市中心拥有的多处历史建筑进行改造保护。而这一轮上海的城市更新中,也明确提出要探索历史保护建筑改造与再利用的机制。四行仓库所取得的“共赢”,应当不只是由重大纪念活动带来的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