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四次问鼎“挑战杯” 创史上首个“三连冠”

21.11.2015  11:58

近五年全国共四次创新创业大赛,三次“挑战杯”创新大赛(2011、2013、2015)以及2014首届“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上海交通大学均夺得冠军,充分验证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特等奖2项,分别是: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基于反向双螺杆万向关节的微型机械臂及其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的“移动平台安全操作系统T6及其应用”。一等奖3项,分别是:物理与天文系的“钕钡铜氧薄膜籽晶过热性能提升及其应用于超导晶体制备的研究”(本届竞赛数理组未设特等奖)、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等离激元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热蒸发性能研究”、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多元化动机与单一化社会支持:上海市老年打工族现状扫描”。二等奖1项,为:药学院的“促肿瘤转移蛋白AGR2在乳腺癌化疗药物耐药性中的机制研究”。


挑战杯”竞赛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第十四届“挑战杯”有全国2000多所高校,200多万大学生直接参加,是国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本届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广东省政府共同主办,广东工业大学承办,香港科技大学联合承办。经过层层选拔,共有来自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上海交大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校长张杰多次关心学生科技创新工作;常务副校长林忠钦、党委副书记朱健亲自参与挑战杯作品的评审与指导工作;各个学院以及研究生院、教务处、科研院、产研院等机关部处对竞赛予以全程支持。最终,我校代表团成员在展示和问辩环节中表现突出,在众多参赛高校中脱颖而出,拔得头筹,为学校争得了荣誉。


学校近年来进一步完善“前中后端”三层式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建设了覆盖校内各主要学科方向的50个科技创新工作室,每年资助全校60项各类高水平科技竞赛,举办“钱学森杯”等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通过营造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氛围,开展高水平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断拓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挑战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附: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交通大学作品简介


特等奖作品(2件):


1、基于反向双螺杆万向关节的微型机械臂及其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曹家骏、刘何聪、唐嘉钰(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本科生)

指导教师:曹其新

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基于反向双螺杆万向关节的微型机械臂及其在微创手术中的应用基于手术的微创化和自动化的趋势,研发出了一种精确可靠的传动系统,提出通过线的旋转运动来传递动力,解决了现有的单孔微创手术机器臂传动变形量大,需要占用大量空间的问题;构建出了符合单孔微创手术要求的机械结构,通过螺纹螺杆的配合,将旋转运动变为伸缩运动,驱动运动关节,平均夹持力可以达到25N,同时整个机械臂采用串并串结构,重复精度为0.15mm,工作空间为直径80mm的凹球体;开发出了一套安全可靠的控制系统,反映延迟只有80ms,添加了虚拟夹具保护机制,能够保证病人的安全。


2、移动平台安全操作系统T6及其应用

作者:利文浩、华志超、梁凉、古金宇、付元、薄智元(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指导老师:臧斌宇、夏虞斌

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T6团队的参赛作品自主研发了一个小且功能完整的安全操作系统。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的普及,许多安全问题开始凸显。T6能够与安卓等商用操作系统协同工作,有效解决移动平台的诸多安全性问题。目前团队成员已经开发了数字版权保护、可信支付、内核安全增强等多种应用,成立了上海瓶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与联芯科技、三星半导体、中国移动、东软集团等多家软硬件公司开展合作,正在协同打造一个新的移动平台安全生态网络。



一等奖作品(3件):


1、钕钡铜氧薄膜籽晶过热性能提升及其应用于超导晶体制备的研究

作者:李昊辰、樊文硕、朱奕砂(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物理与天文系本科生)

指导教师:姚忻

学院:物理与天文系


作品围绕高温超导薄膜过热这一特殊的物理现象为核心,对影响钕钡铜氧薄膜籽晶过热性能的本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比研究了不同籽晶诱导生长模式对过热性能与超导晶体性能的影响。在应用上,采用上述高过热性能薄膜与籽晶诱导生长模式,制备高品质的铁掺杂钇钡铜氧单晶,为超导机理研究提供样品,制备较难生长的具有高熔点的高温超导钕钡铜氧块材,为高温超导应用提供晶体。


2、等离激元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热蒸发性能研究

作者:俞圣韬、张尧、段浩泽(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生)

指导教师:邓涛、宋成轶

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该项目积极探索等离激元纳米材料的清洁能源应用。在吸收光能的纳米颗粒溶液中,控制散射点掺入浓度,实现区域集热效应,提高能量利用率并降低成本。为进一步拓展等离激元光热转化的适用范围,制备了两种双层复合膜,提出在液面进行太阳能高效蒸发。其中,纸基双层复合膜输出效率高,性能稳定,有望应用于海水淡化。而多孔氧化铝基复合膜在经化学修饰改变润湿性后可调控蒸发速率,在选择性蒸发分离溶液方面有开发潜力。


3、多元化动机与单一化社会支持:上海市老年打工族现状扫描

作者:朱宇轩、吴富城、唐韵、张红斐、郑杨航、朱嘉琪(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

指导教师:张录法、陈永国、陈慧荣

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随着城镇化发展、人口老龄化的结构转变,数量已超4700万且还在快速增长的“老年打工族”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忽视的群体。“老年打工族”是男性50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进城务工的农村人群。国务学院团队通过深度访谈并辅以问卷调查,从群体动机和社会支持角度,探究老年打工族的务工动机以及生活状况等,充分肯定了老年打工族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围绕发现的问题提出让该群体乐在城市、从容去留的思考。


二等奖作品(1件):


1、促肿瘤转移蛋白AGR2在乳腺癌化疗药物耐药性中的机制研究

作者:李哲奇、胡凌云、石磊(药学院本科生)

指导教师:李大伟

学院:药学院


化疗药物耐药是乳腺癌临床治疗亟待解决的问题。耐药产生时,乳腺癌微环境中有大量的前梯度蛋白2(AGR2)表达,但是AGR2与化疗药物耐药性的关系鲜有报道。本项目探究了AGR2调控多种乳腺癌化疗药物耐药性的作用与机制,具体在于AGR2调控氟维司群耐药性、IGF-1诱导的多药耐药性和缺氧诱导的阿霉素耐药性的机制;进而提出AGR2单克隆抗体辅助化疗的方法,降低耐药性。项目的研究成果为乳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