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区域特点 打造“四化”特色推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2011年以来,崇明县法宣办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市司法局、市法宣办的有力指导下,紧紧围绕崇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法治创建活动,克服“点多、线长、农村地域广袤、法宣工作量大”等实际困难,努力打造“四化”特色,推动我县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上新台阶。
一、青少年普法模式追求多元化
“六五”普法以来,我县推行“1+2+3+X” 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模式。
建立“1”套运行机制。成立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并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对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的工作目标与任务分解》等文件,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完善考核办法,规范管理运行机制。
打造“2”支工作队伍。由法治副校长、法治辅导员以及德育干部、青保专职教师等组成校内工作队伍;由青少年法治教育讲师团、社工、志愿者组成校外工作队伍。抽调公、检、法、司、教育、文化执法等单位骨干力量27人组成青少年法治教育讲师团,为学校、社区提供“菜单式”法治课程,每年宣讲达150多场。社工、“五老”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100余人协助开展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实现“3”个有效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紧抓课堂教育主线,做到教材、课时、师资、经费“四落实”,为全县每所中小学职校订送普法教材、挂图及光盘,部分学校自行编写法治校本教材。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开展法治教育,每年组织学生到法院、110指挥中心、监狱等场所进行实地参观。线上学习和线下互动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上海市新沪杯青少年学生法律知识竞赛”“小法官网上行”等线上学习活动;建立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和保护基地、未成年人社会观护站“启航基地”、“三集中”教育基地,依托基地举办“模拟法庭”、法治小课堂等各类互动实践活动。日常教育和主题活动相结合,结合禁毒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送法进校园活动,如“青果校园行”“崇德明法,遵规守法”“无毒环境、七彩生活”等主题系列活动。
探索“X”项创新举措。在全市率先研发“中小学生教育保护系统”,将 8787名特殊青少年的详细信息录入该系统,形成电子成长档案,并以其家庭情况、日常行为表现为依据,通过“红”“黄”“绿”三色直观划分,体现重点、次重点、非重点三大类特殊青少年群体,进行实时记录、持续跟踪和效果评定,全面了解特殊青少年的成长信息。在341个“村居假日学校”开设法治课程,并将法治教育与关爱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服刑人员和社会回归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行动”、保护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等服务项目有机结合,扫除青少年法治教育盲区。
五年来,我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从2011年万分之三到2015年实现在校未成年人“零犯罪”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法治宣传和实践活动推行项目化
针对崇明地域广袤、农业人口及老年人口居多、文化程度偏低,微博、微信等现代化传媒无法在农村百姓中普及等特点,积极探索创设具有崇明特色的法宣工作项目。
法治故事社区互动巡讲项目。选拔优秀青年司法干警组建法治故事巡讲团,每年确定主题,精心编写法治故事深入村居开展法治故事互动讲演。五年来,共赴村居讲演法治故事200余场,受到群众喜爱和欢迎。
“法律服务进乡村、社区”项目。指派工作人员每月定期到各村(居)提供不少于半天的法律服务,提供法律咨询、指导人民调解、开展法律援助等,专门印制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开通法律服务工作热线,为群众提供电话咨询和预约法律服务,寓法治宣传于法律服务中。从2011年开始选取一个乡镇进行试点,至今已在全县18个乡镇全面铺开。
“流动法庭进村居”项目。联合各基层法庭每年深入村居进行巡回审判,邀请辖区群众和村居干部观摩庭审,在农忙季节加大巡回办案力度,采取“夜间法庭”、“假日法庭”等,把矛盾纠纷化解在百姓家门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法律效应。
“六五”普法期间,“法治故事社区互动巡讲”及“法律服务进乡村、社区”项目分别荣获上海市“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优秀项目。同时,在各乡镇着力打造“一镇一品”,“博雅法治讲坛”、“崇德明法”市民课堂、“舞文传法”、“微法堂”等法宣项目,得到领导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三、法治文化建设实行一体化
为满足广大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坚持将法治文化活动、作品、阵地三位一体共同推进。
开展贴近群众需求的法治文化活动。县级层面先后组织开展“我为‘六五’普法献一计”金点子征集、“积极弘扬核心价值观,有奖征集微言传大义”短信征集、“弘扬宪法精神、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法治崇明”宪法法律知识竞赛、“演讲法治故事、倡导核心价值、助力美丽乡村”法治故事巡讲、“我身边的法治故事”征文、法治电影观影体验等50余项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使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积极征创、传播法治文化作品。把法治文化活动征集到的优秀作品,如 “法治楹联作品”“法治文化段子”“法治微言”“法治平面广告”“法治书画”等,通过汇编作品集、媒体宣传等形式进行推广和传播。制作“六五”普法成果宣传短片、成果集和展板,在重点时段和重要场所进行集中展出和播放。因地制宜制作法治文化产品,如纸巾、纸杯、粘纸、围裙等,将法治文化渗透到广大群众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
整合资源,打造法治文化阵地。利用村居宣传栏(廊)、图书室、“一墙一窗”、户外电子屏及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阵地,融入法治内容开展宣传。成功打造“县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新海法治文化基地”等10个初具规模的法治文化阵地。针对崇明籍‘的哥’群体,依托在上海市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服务站,建立“崇明‘的哥’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定期开展法治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开通热线电话,制发《“的哥”法宝》法律实用手册,为“的哥”及家属开展法治宣传和提供法律服务,引导“的哥”依法维权的同时,也以其依法文明驾驶的良好形象为城市文明加分。在县委政法委、教育局等多方大力支持下,总耗资300多万的“港西镇社区法治实践基地”于去年12月顺利落成。作为集法治宣传教育展示中心、法治培训教育中心等为一体的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以其综合性功能、地域化特色得到市县各级领导的肯定。基地建成以来吸引了全县各级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辖区村居民甚至外省市同志前来参观,目前已经有县法院、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团县委等部门的普法项目引进到法治基地,不断延伸基地的宣传、教育、实践功能。
四、法治传播渠道构建立体化
五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扩大法治宣传影响力和受众面,在崇明报开设“法治与平安建设”“政法书记谈平安”“律师信箱”“法官说法”“劳动争议仲裁”等专栏,崇明广播电台专题节目“法律与生活”,崇明电视台专题节目“瀛洲110”,并创办《瀛洲法宣小报》,内容丰富实用,广受百姓好评。县法宣办于“六五”普法初期开通“掌上法治短信”平台,各乡镇、委办局陆续开通政务法治短信,定期向全县村居“两委”干部,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政法系统干警等手机用户发送,仅县法宣办发送法治短信35万余条。
面对新形势下的法治传播需求,我县积极作为,克服人员、技术等困难,于2015年4月27日开通“瀛洲法宣”微信公众号,发布最新法律法规、聚焦经典案例、关注热点新闻,先后发布文章597篇,阅读84557人次,并联合“崇明司法行政网”“警秀崇明”“小援说法”“城桥法宣”“法治港西”“上海崇明公民警校”等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形成新媒体普法联盟,努力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多渠道、广覆盖、立体化的法治传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