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在上海启动
新闻中心讯 2016年7月14日下午,首届“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The Press申报馆举行。评奖组委会主任、知名学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设奖人胡嘉润以及六个分奖项的召集人和部分评委等出席了活动。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对外联络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活动,活动由东广新闻节目主持人韩旭主持。
由90后创业者出资设立
设奖人胡嘉润是个90后创业者。早在2009年,刚进大学一年的胡嘉润就开始尝试创业。时至今日,由他创立的“校校”、“可以”视频直播都成为时下受大学生瞩目的互联网应用品牌。
看似创业的行业与文学没有多大关联的胡嘉润,却从小喜欢阅读文史哲书籍,并对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热爱。他与评奖组委会秘书长、复旦诗社指导老师肖水很早就相识,在多次参加和自掏腰包资助复旦诗社的活动后,加深了他的文学情缘。他常常十分享受与大学的文学小伙伴们以文会友的过程,把它视为忙碌生活世界的“调节剂”。
胡嘉润深深感受到大学的博大、深厚、自由带来的文化积淀意味着什么,也深深地体味到文学让人心更加温暖、勇敢、美丽的力量,因此他决定为原创文学、为大学生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2015年底,他选择捐赠“当代文学重镇”复旦大学人民币500万元,设立“复旦大学嘉润文学发展基金”,资助大学生原创文学奖评奖和后续出版等活动,而所有这些钱款均来自他创业的积累……于是“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应运而生。胡嘉润此举也创下了复旦大学大额捐赠人年龄最小的记录。与胡嘉润签约捐赠、经历这一“创举”的复旦大学副校长张志勇教授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写道:这是我一生中稀有的钦佩,一个90后创业者,以我50年来第一次见到的、最简朴的仪式,在复旦设立基金,支持大学生原创文学……
首个面向全球华语大学生的民间综合文学奖
“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是第一个由大学师生自主发起设立、面向全球华语大学生的民间综合类文学奖。
不同于官方的文学评奖,也不同于传统的文学评奖,“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将带给我们全新的视角:首先,它期待具有一种活泼的民间精神,同时突显民间精神的现代品格,即对于人类发展前景的真诚的关怀, 一种作为知识分子对自身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专业岗位如何结合的总体思考;其次它专注于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专本硕博均可,她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涵盖文学的几个重要类型,适应更多大学生的创作偏好;再次,它并不致力于评出“谁写得最好”,而是致力于搭建一个辽阔但不失专业的平台,构建一个全球华语大学生的文学共同体,让新诗、旧体诗词、中短篇小说、散文、戏剧文学、翻译文学等多个类别具有严肃态度的创作新秀,在这里交流、互动,并由此互相激发、砥砺前行、绽放异彩。最后,它十分强调“全球华语”,也就是说,包括港澳台之内的海外群体、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用华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在校大学生,是该奖项特别希望能吸引和加以影响的对象,组委会也将在这方面依托复旦大学的全球网络,加大海外宣传、国际出版等工作力度,助推海外大学生华语原创文学“进入中国视野”和国内大学生原创文学“走出去”。
评奖力求客观性、权威性和公正性
“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包含了新诗、旧体诗词、散文、中短篇小说、戏剧、文学翻译等六个类别,这次评奖的特别之处在于:每类别都推选出一位在该领域成绩突出、经验丰富、具有活力和在大学生中有号召力的召集人,再由他们牵头,组织叶嘉莹、王安忆、陈思和、刘永翔、严歌苓、朱天心、欧阳江河、西川、黄灿然、王家新等数十位华语文学界的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翻译家、学者担任顾问和评委。每位评委都长期深入地关注该领域下高校的文学创作环境和青年的写作状态,对当代文学有着独到的视角和见解,由他们召集和组织评审,无疑将让评审过程更具客观性、权威性、公正性。比如组委会主任陈思和教授是一位具有社会责任感、人文情怀、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执教三十余年来,不仅桃李满天下,还声震海内外。比如翻译文学奖召集人戴从容教授,曾八年独立苦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天书”《芬尼根的守灵夜》,在翻译史上被认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诗人欧阳江河还认为此翻译“发明了一种汉语”。又如新诗奖的召集人肖水本身就是著名的青年诗人,同时近十年来担任复旦诗社的指导老师,重振复旦诗歌,使复旦优秀诗人近十年来呈现泉涌状态。
互联网+文学
启动仪式上,通过视频发布了文学奖的logo,并播放展示北京、上海、台北、香港、澳门等地华语大学生写作面貌的、名为《青年文学梦》的网络主题影片,这一举动旨在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学生关注和参与这个活动。组委会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文学”是本次评奖主推的重要甚至主要手段,包括本次评奖的组织、作品的征集以及评审和宣传推广等,都将争取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因此专门注册了官网、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嘉润文学)和参与者微信群。也就是说,这是一次“互联网+文学”的尝试——在民间、严肃的奖项评审的氛围下,希望运用大学生“最潮”的载体和互联网思维,既权威又“好玩”,既传统又“时尚”,通过“线上线下”活动的结合,把这一系列新媒体平台打造成家园式的全球华语大学生原创文学交流共同体。
始终不忘初心、坚定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除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样备受瞩目的一个词是:文化自信。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中华文明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我们的同胞无论生活在哪里,身上都有鲜明的中华文化烙印,中华文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基因,华语文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华语文学创作在大学生中取得了重要进展,高校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文学家,其中在复旦大学更是表现为十余个各个种类的文学社团蓬勃发展,而且其活跃度、影响力以及活动和作品的质量等都备受社会瞩目,且这一现象也并非复旦一例。相对每个高校大学生原创文学的各自繁荣,该领域高校之间的展示大平台、校际交流则相对不足,因此,在已有的沉淀、土壤、环境的背景下,复旦大学的师生愿意提供更多的助力,通过这个文学奖,让优秀的苗子在大学、甚至大学之外的辽阔天地中展现他们的才华,更希望文学新人们可以通过文学奖这个平台与有共同梦想、理想的人一起努力、成长、交流,相互启发、相互滋养。这就是“嘉润·复旦全球华语大学生文学奖”的设奖初心,也是复旦大学师生参与这件文学盛事的初心,而所有这一切最终希望全球使用华语进行文学创作的大学生们,深入体认中华文化的特质,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