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分之一】陕西唐陵石像被“洗澡”引争议 “包浆”究竟为何物?
这种做法是对文物的破坏吗?看看新闻记者随即致电了照片的拍摄者,陕西省摄影家协会会长胡武功。
胡武功表示,今年五一节,他陪香港和北京的朋友游览了唐建陵和唐崇陵。下车后,他看见所有的石人石马被清洗得干干净净,石人石马上的千年包浆都不见了,石像的轮廓线也因为清洗而模糊了,表面还留下道道刷痕。胡武功立即按下快门,拍下了这组照片,还给这种行为取了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名字——“洗澡”。
不少网友表示,被洗去了“污渍”的石像少了历史的厚重感。也有人表示,将表面的“包浆”打磨掉,等于把文物又曝露在风吹日晒中,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二次伤害,并质疑当地文物保护机构的专业性。
不过,舆论在今天上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有专业人士表示,“不能以保存病害隐患来换取所谓的审美。”
其中,微博ID“文物医院”转发胡武功的文章并评论:“石刻露制品在自然环境下不仅会受到动物粪便堆积腐蚀,且缝隙、花纹角落也极易滋生霉菌、苔藓等微生物菌群而导致石质表面变色及表层风化现象,对石刻本体造成严重危害。”这种观点也逐渐在微博上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
那么,给文物“洗澡”到底有没有必要呢?记者致电陕西省文物局,对方电话一直处于忙音状态。但是不久后,陕西省文物局官网头条发布了一条声明,该声明称“此文(胡武功文)反映问题不实,属虚假信息。”
该声明称:“唐建陵和唐崇陵石刻没有进行过任何人为清洗,省市县任何文物部门也未安排过任何石刻清理工作。”对于胡武功拍摄到的泛白的石像,咸阳市文物旅游局表示, 唐建陵和唐崇陵石刻都处于一种自然保护状态,其外貌状况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很大,有的表层地衣苔藓明显、有的较少甚至不生长苔藓;而石刻表面地衣苔藓的生长与石刻所处的微环境有很大关系,迎风面基本不生长地衣苔藓,反之,背风面易积尘面、生长苔藓;此外,近年来的空气污染、酸雨增加,导致石灰岩石刻的表面也出现了一定的淋溶现象,造成石刻表面泛白。
这该如何解释呢?观点对立的两派还在为该不该清洗石像而争执不休,结果当事者出来辟谣说自己从来没有给照片中的石像“洗澡”。不过,声明还是对石像清洗的必要性做了一番解释。文物部门认为,这是胡武功对专业名词的误解:石刻文物表层风化造成的有害病灶,并不等同于古玩的包浆,而是一种有害物质。
声明还说,针对这类病灶问题,在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论证下,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当地文物部门曾在唐乾陵开展了探索性的石刻保护清理研究工作,但仅限于在唐乾陵选择的三件不同病灶类型的石刻进行了科学保护、清理。经近十多年的观察,已保护过的三件石刻目前保护效果良好。
随后,记者再次致电胡武功。对方表示,不想再就“文物洗澡”的话题接受采访,但是他将继续关注文物保护和文物修缮事业。
中国地大物博,文物数量巨大。对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役,对文物的妥善保护说到底是保护了公众的民族感情。在科学保护文物的同时,对公众做好科普和解释说明也是相当有必要的一项工作。
(看看新闻网记者:陈瑞霖)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