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外举办哈萨克语专业开设仪式暨哈萨克斯坦文化周开幕式
12月15日下午,上海外国语大学哈萨克语专业开设仪式暨哈萨克斯坦文化周开幕式在上外虹口校区举办。为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上外着力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建设,为国家和地方发展提供关键人才储备。
上外校长李岩松向所有与会人员介绍,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上外面向校内外师生开设了哈萨克语课堂。在2017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上外申请增设的哈萨克语专业获准设立,成为了上海第一所开设哈萨克语本科专业的高校。2017年9月上外迎来了第一批哈萨克语专业本科生。哈萨克语专业的开设,标志着上外将在哈萨克语人才培养和哈萨克斯坦语言文学、区域国别研究等方面将发挥我们的特长,培养具备扎实的哈萨克语综合能力、熟识哈萨克斯坦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过硬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克拉巴耶夫 • 佐齐汉在成立仪式上致辞,对上外开设哈萨克语专业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达了自己诚挚的祝福。从阿拉木图远道而来的哈萨克斯坦阿里-法拉比哈萨克民族大学哈语教研室主任宣读了本校的贺信,上外中亚研究室主任吴爱荣老师宣读了哈萨克斯坦阿布赉汉国际关系与世界语言大学的贺信,哈萨克斯坦总统行政学院外交研究院教授斯维特兰娜·科日洛娃、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欧非处副处长励仿夏先后讲话,致以美好的祝愿。
上外周承副校长携手嘉宾为哈萨克语专业的开设进行了剪彩。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院长许宏与列·尼·古米列夫欧亚国立大学校长交换了校际合作协议。
一段尘封的历史故事将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上外俄欧亚学院为本次哈萨克语专业开设仪式暨哈萨克斯坦文化周开幕式邀请了两位特别嘉宾:冼妮娜女士和拜卡达莫娃女士。冼妮娜女士是我国近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女儿,在中国,冼星海的作品可谓是无人不知,然而,鲜有人知的却是这位伟大的作曲家是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岁月。1940年冼星海赴前苏联参与电影的配乐与后期制作工作,一年后卫国战争爆发,冼星海几度辗转回国未果,流落至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就是在这里,冼星海遇到了挚友——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同他,同当地哈萨克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当时拜卡达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拮据,尽管如此,善良热情的一家人还是收留了素不相识的异乡人冼星海,把他当做家人一般对待。1942年冼星海因病危被送去莫斯科的医院治疗,离开哈萨克斯坦的时候他已经感觉自己时日无多,便将此生唯一的遗愿托付给了拜卡达莫夫一家:找到他的家人和小女儿冼妮娜,告诉他们父亲这些年的生活。
“在那之后很多年里我们一家人一直在努力寻找妮娜,我们找过使领馆,也问过国际红十字会,也托人写信去往中国,然而都一无所获。直到1989年我们才成功联系到了妮娜,”拜卡达莫娃女士谈到当年的情景一度哽咽:“那年从中国来了很多名人,妮娜也来了,我们在机场等着中国来的代表团,人群中我们两人一下子就认出了对方!我们抱在一起不停地哭泣。终于,我想,我终于完成了冼星海先生最后的愿望。”
自1989年后18年未见的异国姐妹再次紧紧相拥,在场的许多人都为之动容,拜卡达莫娃女士紧紧地攥着冼妮娜女士的手,动情地说道:“她是我的中国姐姐,我是她的哈萨克斯坦妹妹。”
听罢这段故事,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绝。随后拜卡达莫娃女士向上外图书馆捐赠了哈萨克斯坦民歌的CD,冼妮娜女士则捐赠了由她亲手编纂的《黄河大合唱》一书,书中记录了她的父亲冼星海先生生平的创作和故事。
2017级哈萨克语专业的11名同学身着哈萨克斯坦民族服装,登台献唱哈萨克民歌《你承诺会过来的》,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嘉宾纷纷跟着一同哼唱,四位男生深情朗诵了哈萨克诗歌《生有三幸》,为仪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5日—21日,哈萨克斯坦文化周将在上外松江校区举办讲座和影展等丰富活动。
初审 / 编校 / 潘琪 责任编辑 / 钱俊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