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中国留学生何江:创造机会坚持到底
何江,1988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一农民家庭。他一步步从宁乡一中,到中国科技大学,再到哈佛大学。日前,他从成千上万哈佛毕业生中脱颖而出,作为研究生代表,在毕业典礼上发言,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这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学生首次站上哈佛毕业典礼的演讲台。
人们常说,寒门难出贵子。现在更流行说,读书不如打工。那么,何江是如何从农家子弟成长为哈佛骄子?广州日报记者连线大洋彼岸的何江,探讨寒门学子的成功之道。
谈寒门贵子:
寒门学生要克服自卑感
广州日报:很多人认为,寒门难出贵子。但是像你这样,农村家庭出生,一步步从县级高中,走到中国科技大学,再成为哈佛骄子,你觉得自己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什么?
何江:寒门难出贵子,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寒门的学生拥有的资源很少,无论是家庭的资源还是教育的资源。我就是一直从一个资源少的地方走向资源多的地方,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国际舞台。每到一个更大的地方,更大的平台,你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而我相对来说,好奇心比较多。因为有很多的东西在新的环境下自己不懂,我就会有压力去把它学会,让自己不断补足短处。我对自己也有比较清醒的认识,物质上的东西,自己的背景的确不能提供太多,我很早就懂得,没必要去攀比这些东西,也就不会产生自卑感。
广州日报:从农村到城市,从发展中的中国到发达国家美国,在这种转变中,你是怎样克服困难的?
何江:首先,是要摆正心态。从农村出来的很多学生,在自信心上都不足,会自卑,但不等于说农村的学生能力就差很多。其实,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也花了很长的时间去调整这种自卑的心态。在新环境里,要调整好心态,要相信坚持的力量。至今,我还时不时告诫自己。
其次,要善于去创造和抓住机会。寒门出来的学生,机会本来就很少,干等是很难等到什么好机会的。在新的环境里,能创造机会,抓住机会,对未来会有很多帮助。比如,我在哈佛求学,一开始很难融入进去,英语也不好,我就积极参加美国人举办的活动,去申请当本科生的辅导员。这些都是这一类型的尝试。正因为机会少,更要努力去创造机会。
广州日报:我们也去你的家乡采访了你的父母。从你的角度看,父母对你的成功有什么影响?
何江:对个人习惯,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养成,父母对我的影响很大。我父亲是严厉型的,我母亲是鼓励型的。母亲的鼓励,对我形成正反馈,让我觉得学习还挺有意思。父亲则严肃地告诫我,我若读不好书,就只能去打工或种地。父亲对我的鞭策作用很大。
到后面的话,我的父母是相对比较开明的父母。在农村,很多父母觉得孩子大学毕业后就要努力去赚钱,我父母对我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要求,给我很大的自由度,让我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其实一直比较独立,很早就这样。在当时会很痛苦,因为父母能给的指导和建议都比较少,无形中也促使你早一点成长起来。
谈留守儿童:
缺失父母教育影响价值观
广州日报:观察中国这几十年来的变化,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产生了无数的留守儿童,造成了很多社会问题。对留守儿童的问题,你是怎么看的?
何江:这是由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了农民工群体,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留守儿童现象。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留守儿童的成长缺乏的是父母的教育,缺乏父母在身边的照顾,对个性、价值观的形成会有很大的影响。我希望,这个社会能有一些方法,让留守儿童得到好的教育,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温馨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拥有更多实现梦想的平台。
广州日报:我发现美国人的家庭观念很重,认为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很少父母撇下孩子去异地工作。当时,你的父母是否也有这样的观念,所以当年才没有出去打工,避免了你成为留守儿童?
何江:当时,我父母应该没有考虑那么深远,而是有更现实的原因。我小时候,我爸爸冬天要出去打鱼,大概三个月,其他时间都是在家里种水稻,这样,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就比较多。他是想到外面去打工的,但我记得当时找工作不是那么顺利。
广州日报:听说你正在写关于你的家乡和母亲的书,能否透露一下书的内容?
何江:更多来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乡村的书。90后对乡村的记忆已经很模糊。我们80后对乡村还有记忆,但现在传统的村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像我小时候还要干农活、放牛,这些简单的乡村生活正在逝去。我写的这本书主要想呈现我那代人的乡村生活。
谈未来规划:
希望在科研路上一直走下去
广州日报:你的志向是当一名科学家,你是什么时候萌发这个志愿的?
何江:我是走一步看一步的人。在乡下成长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我是到了新的环境,到了不同的阶段,学了不同的东西,才逐渐形成这样的志向的。
广州日报:你在演讲中谈到了先进科技在全球的分布不均,给我们很大的震动,你是否会有实际的行动来改变这一现状?
何江:从哈佛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我其实就是在做这方面的尝试。我在哈佛的研究是偏理论性的。来到MIT后,我其实更想把这些科学研究应用到人的健康领域。现在做的2D、3D打印肝脏,疾病的模拟,药物的筛选和癌症的检测。对比之前做的显微镜对生物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其实是更走向应用这一步了。
在哈佛的演讲,我是想做启发性的思考。知识的传播不是一己之力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协同努力。演讲台下坐的可能是将来各行各业的领导人,我的演讲是想启发本届毕业的学生思考,怎样把从哈佛学到的东西传播出去以及毕业后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
广州日报:你妈妈说,希望你能离家近一点,回来报效祖国,你是否也有这样的想法?
何江:我刚博士毕业,博士后还要几年。博士后的研究结束,我也希望继续在研究的路上走下去,但要看自己在博士后期间科研做得怎么样,如果进行得比较顺利的话,我希望申请大学教授的职位来继续做研究,到时候美国、中国都会考虑。
记者手记:
他还欠父母一张合影
我问何江,能不能提供一张他与父母的合影,让我们刊登在报纸上。等待了一会儿,他回答:“我一直没和爸妈一起拍过照。”我很吃惊,心里很不是滋味。我在想,从小到大,我跟父母的合影应该数不清了吧。
我想问他为什么,但又问不出口。考虑了好一会儿,还是开口问了。他坦诚地说:“一直没有相机。乡下人很少有机会拍照。我的智能手机也是前年左右才有的,但已经两年没回家了。”
一直以来,父母能给何江提供的物质很少,在他学业上,也提供不了实质的帮助。但在小学阶段,父母帮他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大学毕业后,也鼓励他继续深造。由于花费太多,父母没有去参加何江的毕业典礼。今年,何江和弟弟都毕业了,这一寒门终于迎来了彻底的改变。明年春节,他们或许可以拍张欢乐的全家福吧。(来源: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