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交警部门和部分街镇盘整资源 探索“违停”整治长效机制
上海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至今已近3个月,市民们正感受着身边交通发生的变化,也期待着这次大整治带来的变化能长期保持下去。作为一座特大型城市,交通违法行为已成上海城市发展的一块短板,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在努力补上这块短板时,也要寻找这块短板形成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探索一条符合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发展途径的解决之道。本报今起推出“交通问题长效治理新探索”系列,与大家一起探索城市治理之道,让交通大整治已形成的初步效果能进一步放大并持续推进下去。
“交通大整治开始,我因为违法停车吃了3张罚单了。”6月14日,娘家住在松雪街的周燕萍跟附近鄂尔多斯广场的物业签下一纸合同,以每季度900元的价格租下停车位。和周女士一样,已有90余户居民与周边停车场签约,为爱车找到容身处。上海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伊始,许多市民都遇到了和周燕萍一样的难题:停车需求客观存在,可几乎找不到车位。因为停车难导致的违法停车,只是上海交通违法中的一例。
随着交通大整治深入推进,执法背后的需求难题已经浮出水面,亟待解决。目前,上海公安交警部门和部分街镇,已在探索盘整资源,搭建平台,尝试破题。如何既坚持依法管理、严格执法、严格处罚,又尽可能满足市民需求,是上海交通大整治形成常态长效机制必须面对的问题,考验城市治理能力。
“人性化服务”的正确打开方式
“以前车辆一直停在这里,为什么现在管这么严?”浦东新区六里镇大华珐朵公馆门前的华鹏路,一半交付使用,一半尚在施工,小区1266户居民只有549个地下车库泊位,对面的悦豪斯小区面临几乎同样的情况,多出来的车辆便挤在了华鹏路上。随着大整治的开展,派出所民警被授予违法停车执法权,执法力量叠加让违停居民明显感到“单子多了”。
“以前就是这样的,为什么现在不可以?”这样的问题,大整治期间民警执法时常被违法者问到。在市人大代表沈国明看来,交通大整治的“直接目标”就是“尽可能地纠正违法,通过减少违法行为,建立起城市交通的基本秩序。”在一些法律界人士看来,如果违法行为多次发生而未受到纠正和处罚,甚至成为“习惯”,坚持严格执法就显得更加必要。“人们担心大整治是一阵风,就是担心为满足某种需求而放松执法,这样只会加剧人们对法治和规则的漠视,这不是‘人性化’应有之义。”
徐汇滨江沿线主干道全部禁停,仅有一个桥洞下有40余车位,且因限高将旅游大巴“拒之门外”。大整治以来,很多导游向徐汇公安分局反映“太不方便”。徐汇交警六中队多次走访沿线各单位,终于发现契机:每年仅举办一次西岸音乐节的绿地入口有两片开阔的广场,滨江规划馆也有不少车位空余。公安部门多次与这些单位沟通协调,终于找出上百个停车位,极大满足旅游大巴的需求。
在法律界人士看来,这才是“人性化服务”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该罚的不罚,而是严管严罚的同时,将散落的资源整合统一,通过最大限度整合利用解决市民实际困难。”
更精确匹配资源和需求
在不少居民看来,交通违法与交通资源缺少紧密联系:“停车难解决得好,整治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豫园街道地处老城厢,近70%居民仍住在旧式里弄,私家车就停在家门口,对交通和安全影响大。下转7版(上接第1版)大整治开始后,四牌楼路、光启路、县左街等旧里集中的街区道路实施“黄实线”管理,车辆不能停了。这下居民急了,从“12345”市民热线和居委干部反映的情况看,80%的诉求涉及停车。
为此,黄浦交警支队五中队和豫园街道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17个居委对居民机动车过夜停放需求进行排摸,发现停车需求2372辆,而现有小区车位数只有1860辆,车位缺口主要在旧里居民区;交警则对豫园商城及周边商务楼停车情况进行走访,鄂尔多斯、大境路河南路等7个收费停车场白天虽然车位紧张,但夜间空余车位有700余个,停车场也愿意低价开放补贴成本。而当资源与需求能够精确“匹配”后,后续工作就能顺利展开了。
事实上,这类资源互换、错时停车的方法曾在上海不少地区试行过,成功的却不多:进出时间不合适、管理成本高企、车辆损失无人担责……种种问题让这一“看上去很美”的办法加剧了居民和楼宇的关系紧张。
记者注意到,豫园街道居民和停车场签署的协议上,停放时间分为两栏:“周一至周日18:00-8:00”,“节假日20:00-8:00”,并特别备注“超出时段按临时停车标准收费。”
“豫园的特点就是节假日停车位需求量特别大。”鄂尔多斯置业经营管理公司工作人员方裕告诉记者:“所以我们跟居民在细节上进行了约定,节假日要麻烦他们晚一点进来。如果超过约定时间,我们允许继续停车,但要按照正常标准收费。”
“政府部门起到的是牵线搭桥的作用,至于能否谈成由居民和单位自行决定。”豫园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包童斌表示,政府提供了更精细的服务,才能让后续工作更高效地展开。
“也许我们还能建设更多的车位,但我们是否有必要建这么多车位?”浦东交警支队二大队分管小陆家嘴周边交通。这一区域的环岛公交让上班族出地铁后可换乘到达公司。在中队长李钱龙看来,规划建设将引导市民选择出行方式,与其不断扩大停车设施,不如投入到公共交通建设,引导市民选择更合理的出行方式:“特大型城市交通资源和需求必须综合考虑。”
“交通违法问题发生在末端,其实是前端民生需求得不到满足而造成。”专业人士告诉记者,不能寄望由业主与“执法”的交警来彻底解决源头问题,而是应该通过城市规划设计引领,多个政府部门齐抓共管。
引导市民共同寻求解决之道
在一些市民看来,解决停车等与居民息息相关的问题,不妨引导小区居民共同参与,从中寻求共识。在长安路上的安远小区,静安公安分局和街道就小区是否安装立体停车库进行了广泛的排摸,准备就这一问题举行听证会,让支持与反对的声音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
“居民自治仍然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支持。”市民许先生告诉记者,交通大整治开始之后,他曾加入小区停车问题的微信群,但待了一周就退群了:“除了牢骚和谩骂,就是希望继续在马路上违停,听不进别的声音。”在他看来,理性平和的讨论也许尚待时日,但现在必须开始。
“小区停车难,应该大家合力解决,而不是违法停放。”家住下南路、成山路的傅先生在张江工作,每天上下班各8公里:“我也想买车,但问过物业,经理建议我‘有了车位再买’。大家应该合力想办法,而不是把小区矛盾推向社会,让公众埋单。”
在公认交通秩序良好的日本,“有车位再买车”是法律规定。市民陈婷婷曾在日本生活多年,曾有中国朋友想借当地人郊区的空地作为“可停车证明”遭到拒绝:“这样的矛盾说明我们必须正视规则意识的构建。”
沈国明曾陪同日本交通事故方面的专家在上海访问,对方从车辆行车情况判断上海的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因为“行车乱变道、超速行驶等情况屡见不鲜”。“我们正在经历建设汽车文化、普及正确行车理念和交通规则的阶段。警察执法需要费更多口舌来说明一些最基本的道理和规则。”他认为,当前的交通大整治还有着更深层的法制和社会意义,即通过从严执法推动增强规则意识、提升法律意识、普及正确行车理念等。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