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让“救命钱”跑进企业的碗?

24.11.2014  12:18


 

      很贫血,很干旱——这是前日《人民日报》一篇关于企业融资问题报道中的核心词语。这几年来,一说到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基本上都是“满满都是泪”的感觉。《人民日报》在分析到这个事儿时也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其贷款担保少、信息不对称、放贷成本高等几点都是造成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因为资本的趋利性,注定了商业银行的“嫌贫爱富”,小型微利企业和大企业一起去向银行贷款的话,小型微利企业几无胜算。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了解到我省将继续发力、多措并举要把“救命钱”赶进中小企业的碗里时,笔者的精神也不免为之一震。众所周知,今年我省的日子不好过,尤其是实体经济,以煤炭为主导的畸重型产业结构一遇上能源领域的周期性波动,必然会在整体经济领域造成影响程度很深、影响面积很大的“内伤”。能源、机械、重化工等“大鱼”的日子不好过,上下游产业链、服务型企业、连带着第三产业等“小鱼”的日子也都不好过。中小企业,因为其抗击打能力低,更是受伤最重的领域。

      冷风吹,如何让中小企业活下去、活得好?我省“两条腿”走路的方向,挺对。一方面鼓励商业银行拓宽企业贷款渠道,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伸出支援之手,全力支持企业。客观地说,指望商业银行放下利润考核思维去“送温暖”显然并不现实,因此,扶助中小企业这样的责任恐怕更多地需要政府去承担。如何通过设立制度、建立平台、形成机制等方面,形成中小企业融资的“高速公路”,应是一个服务性政府的思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