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足迹]周伟涛:一个普通人的信仰、情怀和远方[图]

14.11.2016  13:38

人物白描:周伟涛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试点班-能源与动力工程 大四

理工为业,学习科研严谨认真;文史兼通,佳句史材信手拈来,这可以说是对周伟涛最贴切的描述了。他是学院党支部书记,党建工作是他心头之重;他也兼任白岩诗社社长,挥斥方遒更为心头之梦。身为这样一个“学术理性和文学感性的多面体”,周伟涛仍认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仅仅是“有着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这一次,让我们走近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的大四学生周伟涛,用读诗作画的平和心境体味一下这个“普通人”的信仰、情怀和远方。

赤心向党,以信仰为职责

周伟涛的屋子里,他的书桌上正好摆满了厚厚的一沓入党材料,牛皮纸的袋子和红色的双行信纸层叠得像小山一样。见我们到来,他急忙收起了手上的材料,“最近正好是两个季度党员的发展与转正,桌上都没什么空间了”。    

同大部分的党支书一样,和材料打交道几乎是他工作的常态。一个积极分子的入党材料就有十四五份,文字的表述、记录与谈话的内容与时间要尽量一字一字看下来。“入党对积极分子个人来说是一辈子一次的大事,马虎不得。”    

周伟涛在高中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进入上海交大之后,他不断成长,从一个预备党员,到支部的支委,再到如今的支部书记。谈到当初入党,周伟涛总会兴奋地回忆起他18岁生日过后的第二天就入了党的故事。“那天我一到学校,老师还紧张地问我,说伟涛啊,你写的95年6月出生,到底是哪一天,是不是满十八周岁了。我就一乐,说昨天正好是我十八周岁的生日。”    

历数进入大学以来他做过的党建工作,他说做的最辛苦但也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牵头支部和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党支部结对共建了。两个支部的党员朋友们在这两年多里一道出门实践三次,走过湘江岳麓,走过榕城闽江,带队回家乡挂职锻炼。一路走来,大家共同见证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克服各种困难,把青年党员的风采展示给人们看。整个过程被媒体报道了数十个篇次。付出获得了回报,支部在今年接连获评学校先进学生党支部和校党建创新示范支部。“兰大的党支书是我的中学同学。借用我们申报的党建创新项目的名字,这是一次因信仰相聚,与使命同行的过程。”当他谈到和兰大的结对支部在几次实践时,他如是说。    

如今的他除了是F13级的党支部书记和机械动力学院学生党建联合会的副主席,也协助老师们承担起了在学院学生党总支的部分工作。从普通学生党员到办公室的辅导员,他开始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思考学生基础党建,思考时代背景与学生党员的关系。    

只有真正的理解信仰,才能真正地拥有信仰。”他说道。“价值”、“初心”、“信仰”,伟涛的书架上满满的哲学与社会学书籍告诉我们,这些问题他会一直思考下去。    

白岩为号,且行走且放歌

早就知道学校里这么多的学生社团,可是乍一听到“白岩诗社”这个名字,还是让人感觉十分陌生。谈到这一点,周伟涛也觉得“很惭愧”。从2014年11月到2016年9月,周伟涛曾任交大白岩诗社社长近两年。在这期间,周伟涛为诗社组织过不少活动,每逢招新和宣传季,更是不遗余力的筹备。但尽管如此,在交大整体浓重的理工科氛围下,作诗读诗始终是一门冷门的趣味,诗社从而难以发展壮大。    

建社三十年,走过红火也走过清冷,我越来越觉得,我们诗社并不应该成为一个明星社团,我们只要把那种自强不息的诗社精神传承下去,让诗社成为每一个诗歌爱好者精神的栖息地就够了。”周伟涛笑着说。    

尽管自认为写得很上不得台面,周伟涛本人对于诗歌的热爱却未曾有半点流失。他的兴趣方向主要在现代诗,最喜欢的是北岛以及德语诗人保罗策兰的诗。平时写诗的时候,周伟涛形容自己“很随性,感觉到了就写一点,没什么仪式感”。身为一个理工和文史的“边缘人”,他在诗中的意象选择总是别出心裁,趣味十足。理工学科的术语终于不再和文学绝缘,在周伟涛的许多作品中,它们总是稍显突兀却又有机合理地和其他文字融在一起,将周本人的“矛盾的普通人”的气质蕴在其中,怡然自洽。    

科研完全不会阻断思路,诗文化是需要不断地注入新的血液的。”毫无疑问,周伟涛会在之后艰辛的工作之路上且行且歌。看来普通人时常说起的“诗和远方”,在他这里,仿佛要稍微近那么一点。    

周伟涛也为自己取了个字。子衷,“”是忠于自己的意思,他希望自己能永远忠于自己,不忘初心。    

绿水流长,从思源到博雅

周伟涛是一个很有自己想法的人。“身边很多人去学经济、金融、管理了,我就不行,从小不会算钱。我只能做些不用和钱打交道的工作,所以估计也赚不来什么钱了。”他打趣地说道。    

出于对流体力学的喜好,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里学习之后,周伟涛选择了去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流体力学专业研究生。他说:“你仔细看会觉得每一个流动方程都是一个故事,里面蕴含着美。湍流是经典物理最后的未被攻克堡垒,我这是去做一回堵枪眼的学术烈士。”    

很多人对他的选择表示不解。“挺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学容易找工作的机械或者能源动力,转去偏理论、偏基础的领域。”周伟涛看着桌上的流体力学教材,为了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的学业,最近他有挺多要补习的知识,“可能还是兴趣和擅长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在所长、所爱、有用、有饭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也不例外。”    

周伟涛对专业的选择也是出于他的家国情怀,“航空航天、船舶港航、流动减阻、热核聚变到处需要流体力学”,“为国家建设、民族复兴做贡献。也是一种中国传统文人的家国情怀”。    

桥上山海俱寂,只有几点遗落的渔火证明家在靠近。”周伟涛在一首诗里写到。他来自东海边的一座千岛之城,水一样的家乡孕育了水一样的他,“上善若水,平和包容,又奔流不息。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好状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