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前中国女排队员周鹿敏:期待上海排球走进全民时代

08.04.2018  11:56

  近日,中国排超联赛决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上海女排本周刚刚斩获联赛亚军,上海男排也正向自己的第14冠发起冲击。在排球热的带动下,本赛季,卢湾体育馆也缓缓掀起了一轮观赛热潮。然而,联赛看台热闹非凡,上海各大市民排球馆却人烟寥寥。

  群众排球何以遇冷?如何让更多职工白领参与其中?哪些排球小项也别有乐趣?近日,劳动报记者专访了上海市排协气排球负责人、前中国女排队员周鹿敏,听她讲述上海群众排球的发展现状。

   看台热、球场冷参与排球运动的人很少

  回顾中国排球史,上海应该是全国开展排球运动比较早的城市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国排球进入联赛时代,上海女排曾以5连冠的辉煌,在联赛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男排更不必说,13次登顶,堪称中国男排的王牌军。

  尽管这期间上海队成绩有所波动,但近年来,上海队成绩回暖,今年,男女排更是双双冲进决赛。一场场精彩的赛事,掀起了卢湾体育馆新一轮排球观赛热潮。本周,女排决赛抢七大战,卢湾体育馆更是一票难求,联赛上座率直线上升。

  另一方面,上海群众排球遇冷却也是不争的事实。本周,劳动报记者走访了上海几所市民排球馆发现,偌大的排球场里,几乎都是空无一人,有些甚至直接“变身”,成了羽毛球场地。“除了市里有比赛用场地,平时哪有人打排球啊,我每周都来,从没见过。”家住黄浦区的小赵边和朋友打着羽毛球边说。

  在黄浦区市民健身中心工作的王师傅也调侃道:“排球好像没有什么群众缘,感觉很难,跟我们老百姓距离有点远,还是乒乓球、羽毛球比较亲民,不需要有太多训练,直接就能上手。

   有热情却举步维艰专业性、身体条件是阻碍

  其实,作为三大球之一,排球是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度的,尤其是在上海这样的体育大都市,喜欢排球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市场热、球场冷”的情况呢?对此,记者采访了数十位排球爱好者,其中多数认为,排球对身体条件的要求比较高,技术方面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这是最大的阻碍。

  同济大学计算机系的王莹就是个排球迷,她告诉记者,其实身边喜欢排球的同学不少,排球联赛也都很关注,但真正自己打排球的几乎没有。“学校每年组织排球比赛,基本是从其他项目中挑选一些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同学临时组队,比赛结束后,大家还是会回到自己的兴趣领域里,留下来参与排球运动的人基本没有。组队组不起来,训练都凑不齐,慢慢地也就散了”。王莹说。

  对此,上海市排协的周鹿敏也表示,每年上海市排协都会举办十余项赛事活动,努力在全市推广排球运动,但排球人口的变化并不明显。排球的确对运动员的身体条件有一定的要求,“但打排球不一定是要打到省队、国家队,强身健体也是体育的宗旨之一。

  在周鹿敏看来,其实不少人对排球的认知还不够全面。“排球不只有竞技排球,还有一种门槛比较低的群众排球运动,对力量、身高,甚至年龄的要求都没有那么高。”周鹿敏说的这项运动,就是气排球。

   气排球门槛低突破年龄界限鼓励全民参与

  说到气排球,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其实,近几年,气排球在国内许多省市已经成为了全民参与的一项群众运动了。气排球的体积虽然比排球大,但是重量却比排球轻很多,对场地的要求也较低,一般的羽毛球场就可以。

  与竞技排球相比,力量和身高都不是气排球比赛的关键,“很多人打一会儿就能上手,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很适合全民参与。”而在观赏性上,据周鹿敏介绍,气排球的观赏度丝毫不低于竞技排球,比赛时经常会上演多回合对抗。

  其实,近年来,通过气排球的群众基础反哺排球市场的成功案例有很多,尤其是在福建、广西等地,气排球早已经蔚成风气。上海虽然起步较晚,但在长宁区,每年一届的气排球大赛也已经举办了5年之久。

  据周鹿敏介绍,每届赛事都会吸引数十支队伍参赛,他们有的是在校学生,有的是退休老人,还有的是曾经从事过排球运动的退役队员,赛事跨越年龄的界限,真正诠释了全民参与。

  其实,周鹿敏最初也是从事竞技排球的,还曾经是中国女排国家队的一员。退役后,她才开始致力于气排球的推广工作。在周鹿敏看来,一项运动,先要鼓励全民参与,才有可能带动更多人了解这项运动。

   抵抗“寒流”打造品牌赛事是关键

  虽然气排球已经慢慢兴起,但周鹿敏表示,与福建、广西相比,这项运动在上海的普及度还远远不够,“现在赛事只局限在长宁区,还是有很多市民不知道气排球是什么,赛事本身的覆盖面是有限的,推广上也没有形成规模。

  在周鹿敏看来,福建、广西等地之所以做得好,不仅因为赛事丰富,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形成品牌效应。而综观上海的排球赛事,气排球只有一项,其他排球比赛一年下来也只有十项左右。“如果能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长期、稳定的品牌赛事,就能通过品牌赛事带动排球发展。”周鹿敏说。

  本周女排联赛结束后,在接受劳动报记者采访时,韩国外援金软景也提到这个问题。她表示:“随着球队的成绩越来越好,整个联赛期间,球场看台上的观众越来越多,说明赛事是很好的推动力。

  “一项成功的赛事,一个持续有影响力的球队,会带动一项运动的长远发展。”金软景说。不过,打造一项品牌赛事谈何容易。今年办完了,明年的赛事如何创新?场地怎么解决、参赛人群如何扩大?资金如何筹备、资源如何整合?这些都是摆在周鹿敏面前的实际问题。

  前路艰辛,但周鹿敏却一直满怀信心。只要有人关注,尤其是老百姓自愿参赛,其实就是最好的品牌推广。怀揣着对上海排球的一腔热情,周鹿敏期待着,未来能够将气排球从长宁带到更多地方,让更多上海市民认识气排球、参与排球运动。

   气排球被纳入全运会上海排球有望迎来全民时代

  如今,气排球这项新兴的运动正在上海渐渐升温,这在周鹿敏看来是个好事。趣味性强、门槛低、规则简单、易上手,又与竞技排球有很多相似之处,这都是气排球的优势。为了更好地普及这项运动,上海排协也在做出努力,开设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并在一些中学进行试点推广。

  去年,气排球被纳入全运会,更是给了周鹿敏一针强心剂。这对气排球在上海的普及也是个利好消息,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气排球在市民中的普及,也会促进排球市场的开发,让更多人关注气排球,对上海竞技排球本身也是种很好的助力。

  下周,长宁区气排球比赛又将拉开新一轮的序幕。据周鹿敏介绍,目前已经确定有50余支球队、数百人次参赛,参赛队员从18岁到70岁分为不同组别。无论如何,气排球正在慢慢打开市民群众的排球之窗。

  作为曾经中国女排的一员,周鹿敏见证过中国排球的辉煌,也期待着看到中国排球的未来和希望。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扩大排球人口是提高竞赛成绩、推动排球市场发展的基础。在周鹿敏看来,只有夯实排球的群众基础,才能培养更多本土球员,才能选拔出更多更好的苗子,为上海排球、中国排球输送力量。

  学校是一个方面,气排球也是一个推动力。未来,周鹿敏依然会致力于气排球推广工作,通过气排球,让排球运动越来越亲民、在市民职工中越来越普及。当然,周鹿敏和她的同事们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相信通过他们的坚持,上海排球终会迎来全民时代。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