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交通大整治向科技借警力 声呐视频锁定违法鸣号

09.11.2016  19:39

  

  面对常在沪行驶的470余万辆机动车,其中外牌车120余万辆,以及各类1100万余辆非机动车,交通大整治如何进一步提高发现和查处违法行为的精准度,确保大整治“严在日常、严得长久”?在不断创新的科技手段中,作为交通违法执法主体的上海公安机关找到了答案。

   声呐视频锁定违法鸣号

  昨天晚高峰,延安高架华山路下匝道的车辆排起了长龙。一辆黑色小轿车正在虚线变道进入左转弯掉头车道的过程中,其后方转弯车道的一辆银灰色轿车驾驶员急躁地连按多下喇叭催促,一阵刺耳的鸣笛声响彻秩序井然的闹市街头。几秒钟之后,华山路路口的电子显示屏跳出了这辆银灰色轿车的号牌“沪E×××××”,在茫茫车海中揪出了违法鸣号的事主。

  查处违法鸣号,靠的是“违法鸣号现场查处辅助系统”,利用声呐阵列检测的声源定位、视频检测等技术,对一定区域内机动车鸣号的违法行为进行实时采集。“机动车违法鸣号是即时行为,靠民警人工判断,难免会有差错,就算认准了目标,遇到驾驶员抵赖,也缺少有利的证据。使用声呐探测技术,把违法鸣号的声源转换成为特殊颜色的波纹图,再配以电子警察的拍摄,就能成为证据。”交警总队科技处负责人说。

  而这项令人大开眼界的“黑科技”,只是交通大整治期间上海祭出的多项创新科技武器之一。配合交警现场执法,大整治中查处的乱鸣号违法行为数量同比上升130余倍。

  大数据引导精确执法

  今年8月初,驾驶员沈某驾驶一辆“沪C”号牌的灰色小轿车,沿G50外青松公路行驶,“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立马报警,该车被青浦交警支队金泽检查站民警拦截检查。面对民警,惊愕的沈某无奈地交出了车钥匙。

  原来,沈某是吸毒人员,他的驾驶证已于今年1月21日被依法注销,其驾驶行为属于无证驾驶。驾照被注销后,沈某一直小心开车,以为只要没有交通违法,就可以瞒天过海。

  “我们将失去驾驶资格的驾驶员名单关联其名下机动车,将信息输入系统。再比对‘失格’期间的道口及市内卡口的过车信息,并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将驾驶员档案照片和卡口车内驾驶员照片分析比对,确定其是否存在‘失格’驾车嫌疑。”交警部门介绍道,作为上海独创的违法监控系统,“失格驾驶人违法行车分析系统”综合利用了大数据和图像识别技术。

  该系统投入使用后,截至11月2日,已有168名驾驶员被民警查获,其中125名驾驶员因超分(记满12分)后仍然驾车被扣证,33名驾驶员因在“暂扣”、“注销”、“吊销”后仍驾车被行政拘留,7名“毒驾”人员因涉毒无证驾驶被处强制戒毒、行政拘留或移交相关部门作进一步处罚。

  “我们抽取了近年来所有的违法停车类的、拥堵类的报警数据,从密度和频度两个维度进行深入解构,开发了专门的大数据软件,以寻找违法停车和拥堵类问题突出的区域。”上海市公安局交警总队科技处负责人介绍说,大数据分析给整治工作提供了地点和时段上的精准定位,也为科学用警提供了依据。目前,3240处违法停车问题突出地点、1875处拥堵路段中有近80%已经明显改观。

  非现场执法网络全覆盖

  不系安全带、开车打手机等被忽视已久的车内违法行为,往往发生在车辆行驶中,由于执法成本高、取证难,也让交警执法一度陷入困境。但是电子探头升级改造后,可以清晰拍到驾驶员脸部,后台通过人脸识别、以图搜图等技术手段,对抓拍图片进行人工审核、比对,将涉嫌违法的信息录入交通违法处理系统,违法者再也不敢心存侥幸了。

  大整治中,上海公安机关积极推动1.8万套电子警察的安装工作,目前已建成使用5500余套。同时,扩展已有的电子警察功能,实现一机多用,同一个设备既能查处闯红灯,也能自动识别包括压实线、逆向行驶、违法停车等其他16种违法行为,执法效能显著提升。

  静安公安分局还试点一款便携式“移动抓拍球”——大小如矿泉水瓶,装有可转动摄像头,能同时识别违法变道、闯红灯、违法停车。“它的底部有磁铁,可以吸附在任何金属物上,360度监控无死角,曾经有过8个小时抓拍150多起交通违法的战绩。”静安区交警支队副支队长仓定骏说。

  与此同时,上海公安机关也将派出所的高清治安监控设备全部纳入交通管理体系,基本覆盖了各区主要道路,勤务指挥平台可以实时获取这些电子探头的信息,实现“视频巡逻”。

  “发动全社区的力量,让交通违法无所遁形。”今年5月4日上海警方还推出“交通违法视频举报平台”,数百万有车一族都成了街头“移动探头”。截至11月2日,平台共接受到9000余名市民举报视频31628起,采纳案件7839起。

  这些举措,共同构建起了一张全覆盖的非现场执法网络,通过叠加效应,与民警现场执法形成有效互补。“交通管理永远在路上。”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局长陈钊昨天说。上海的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就像一场战役,绝不是“一阵风”。要破解警力不足的困局,坚持“全覆盖”“零容忍”执法,“向科技借警力,非现场手段补充现场执法”,正是前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