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调查95后谜之就业观:不顺从不将就不差钱
原标题:95后“谜之就业观”谜在哪
2017年,第一代95后们正式步入职场,他们“年轻、有想法却又自我、任性”,成为不可忽视的职场新力量。
但是,根据一份毕业季大数据报告显示,越来越多的95后毕业生,不再在乎一份稳定的工作了。其中一些人带着“不顺从”、“不将就”、“不着急”、“不差钱”的态度,拒绝走毕业后就业的寻常道路,上班对他们来说,不再是必要选项。就业观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心态?“谜之就业观”,究竟谜在哪?
不顺从
4月的上海,气温骤升,位于五角场的创智天地里,正在进行一场有些随意的面试,面试的地点从办公室挪到了一楼的咖啡馆。95后创业者张开面孔稚嫩,语气却老道。他问这位同龄的面试者,明天是否可以直接来上班。
咖啡馆楼上,“张开工作室”被各种文件、新媒体设备、运动器材塞得满满当当,墙上还贴着标语“新的开始”。就在几天前,“张开工作室”成立7个月时,他宣布完成了第一轮融资,金额上百万元,这对于刚刚毕业的他,是不小的成绩,他在融资公开信里写道:梦想这种东西,怎么说呢,你也该有。
经历了不到一年的创业,张开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成长。工作室的方向从留学指导的线下项目转变为线上线下结合,包括留学网红直播讲留学干货、与招生官面对面交流等项目。
除了项目方向,作为一个创始人,还要对整个团队负责。这些年轻人有自己的处事方式,如何把他们凝聚起来,是张开每天在思考的问题。
2015年年底,百度贴吧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90、95后职场私密调查》显示,近六成的人希望未来能够独自创业。该调查显示,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95后来说,能够接受的创业成本在1万至5万元间。95后的创业目光主要锁定在海淘、O2O、自媒体等新兴互联网创业项目,也有越来越多的95后用学到的知识反哺家乡,探索农业创业。另外,北京、深圳、广州的毕业生对互联网创业的关注指数最高;成都、兰州的95后毕业生对教育培训最感兴趣;来自安徽、河南和东北三省的95后毕业生主要想了解农业养殖致富。
于是,社会上也诞生了更多的相关机构。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成立了天使投资资金并指导年轻人创业,但他同时也给95后创业者们浇了一盆冷水,他坦言,这些创业项目里,95%都是没有创新的。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创业失败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商业模式和成功比例是有一定限制的,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带来的资源是集中的,会集中在更有才华、更有能力的人和项目上。
去年6月,一站式创业服务平台“创业猫”创始人孔庆勋在微信公众号里发表了一篇文章,讲述95后创业这件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很遗憾,从我看到的现实来看,95后所有自称的创业者中,90%以上的人都是不适合创业的。”
他还提到了很受关注的几位创业者:95后创业者王凯歆,公司从诞生到破灭,前后不到半年,最终以运营数据造假、烧钱过快,野蛮搬家暴力裁员而告终。
“狂拽横”的创业者余佳文,放言要拿出一个亿的利润分给员工,半年后公开“认怂”,至今没确立自身的盈利模式。
还有郭列、陈安妮等创业者,都曾在社交媒体上火爆一时,但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版权质疑之声。
对于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们,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舆论与探讨,主要的看法无外乎几种:年轻冲动、自吹自擂、不计后果,或是与年龄不符的圆滑世故等。有机构曾经单独创立“95后创业者”基金,由于大部分项目进展不顺,也引来一片嘘声。
比起上一代人,部分95后不愿意顺从家人的安排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不愿意将就未来的就业方向,渴望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张开看来,创业是一件单纯快乐的事情,与这些共同努力的创业小伙伴们一起面对困难,往往是去公司里上班体会不到的经历,“我们可能更加勇敢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