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先照后证”改革 对市场和审批部门全告知

05.01.2016  09:15

  昨天是2016年首个工作日,很多到浦东市民中心办理注册登记业务的企业收到一张特殊的《告知书》,提醒企业要在领取营业执照后,至相关部门办理许可审批。这是“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后,浦东推出的新工作机制,旨在针对市场主体和相关审批部门进行“双告知”,让市场监管不留信息空白点。

   堵住监管盲点

  “证照分离”改革是中央交给上海的又一项重大改革任务,目的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过去,企业要想进入市场开门营业,必须先拿到行业许可证,再去办理营业执照,即“先证后照”。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借鉴国际通行规则率先推出“先照后证”改革,企业可以先办理营业执照,确立市场主体地位,然后办理各类许可证,为创新创业赢得更多时间和机遇。去年年底,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上海市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批复》,同意在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进一步深化“先照后证”改革。

  “证照分离”改革降低了企业进入门槛,但大量的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也给市场监管带来难题。一方面,企业拿到营业执照后,还不能立刻开展有关业务,必须到相关职能部门办理行政许可,而具体需要办理哪些行政许可、到哪里办理,企业往往一头雾水;另一方面,行业监管部门并不掌握企业设立信息,大量新企业进入市场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信息通报,市场监管就会滞后,甚至产生盲点。“双告知”机制应运而生。

   多重提示企业

  上海逸斐美容有限公司的经办人刘彬昨天就拿到了这样一张《告知书》。《告知书》明确提示,在经营美容、美甲等业务前,必须到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证。刘彬说,这样的告知服务非常有用,“企业清楚下一步应该做什么,办事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此次浦东先期开展的“双告知”内容,包括区级层面的35个许可事项,涵盖13个政府职能部门。《告知书》不仅提示企业到相关部门办理许可证,下方还设计了承诺书,由企业承诺在未取得许可证件前不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告知书的“友情提示”栏,还印上如何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许可信息、报送企业年报等内容,督促企业增强自律意识,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小小一张《告知书》,有效避免了企业因不知晓相关许可要求而盲目投资,也对企业进行了多重提示提醒,加强了市场主体的自我管理意识。

   打破信息孤岛

  “双告知”机制的另一大亮点,就是对监管信息及时通报。

  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对市场主体登记信息进行梳理分类后,市场监管部门将通过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即时将企业设立信息推送至相关行政许可审批部门,提醒有关部门及时关注并跟进监管。

  比如,市场监管部门将涉及互联网上网服务的企业登记信息推送到平台后,负责该项许可审批的浦东新区文广局,就能通过平台查询所涉市场主体的信息,对已办理营业执照的相关企业及时接收,纳入日常监管范围。由于开展互联网上网服务对营业场所的面积、位置都有特殊要求,掌握相关经营信息,有助于文化管理部门更及时高效地开展监管。

  此外,各部门查处企业违法行为后,也会第一时间将处罚信息归集到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信息互联共享,从而建立一套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衔接的市场监管机制,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机制,提升事中事后的监管效能。

  浦东新区文广局文化产业处副处长夏怀逸感叹,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注册登记部门与许可审批部门信息分割,造成监管信息不对称。浦东地域面积大,存量企业多,对于监管对象实际情况并不能完全掌握,“有时甚至是两眼一抹黑”。实行“双告知”后,市场监管部门把企业的“出生证明”第一时间告知许可审批主管部门,“‘信息孤岛’被打破了,部门间实现信息互通,监管上无缝对接,就能有效避免监管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