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设"家庭基金"促大家族多聚会 小辈每月各出百元
图片说明:大年初五三代人聚会,祖孙一起K歌其乐融融。 /晨报记者 何雯亚
东方网2月24日消息: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走亲访友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内容之一。不过,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独生子女的增多,连亲属之间的走动也少了,年味随之淡了许多。昨日,90后小伙李治浩三代家庭16口人欢聚一堂,举行了一场新年家庭聚会,这场聚会的发起者正是第三代90后,资金则是源自于他们建立的“家庭基金”。他们希望通过定期举办家庭聚会,增进亲情促进大家庭融洽。
成立“家庭基金”
根据性格、职业各司其职
“设立‘家庭基金’主要是为了增加家庭聚会,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沟通。”1991年出生的李治浩谈起成立“家庭基金”的初衷滔滔不绝。“我妈妈有4个兄弟姐妹,以前除了逢年过节能聚一聚,平时走动也不多,我们第三代表兄弟姐妹也是4个,都是独生子女,很少碰面,相互之间也不是很了解。”
担心同辈间的生疏,李治浩根据自己从事公益工作的经验,用“为长辈买生日礼物”作契机,在同辈中发起建立“家庭基金”的倡议。他召集3个表兄弟姐妹,提出想法后得到了大家的响应和支持。在大家讨论之后,原本单纯的想法落实为一个颇为正规的“基金会”。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接下来,根据性格和职业的不同,每人在基金会里的分工也不同。李治浩负责秘书工作,不仅要记录家庭成员的生日情况,还要为基金会的运作提出新点子;已经成家的大哥如同会长,和太太一起负责发起聚会并安排时间、地点,并兼任出纳,保管着基金会的钱款;大姐喜欢网购,承担着购买礼物的职责;小弟从事金融行业,当仁不让当起了财务。
运转顺利
两月进行一次固定聚会
李治浩介绍,“基金会”是在2013年春节期间成立的,除了长辈生日聚会外,每年春节的家庭活动是他们策划的重头戏。去年春节,他们整个大家庭去了纽斯汗蒸,完了之后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吃饭,度过了快乐的一天。
今年的春节,4名小辈又开始了策划,最终他们决定把新年的家庭聚会放在大年初五,地点选在淮海路的天天周末。定下时间地点后,小辈们便向长辈们发出了邀请。第一代为外公外婆,第二代为四个兄弟姐妹家庭,再加上第三代,一共16口人。昨日,他们先一起享用了家庭午宴,下午则是休闲娱乐,长辈们闲聊,年轻人唱歌玩游戏,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每次聚会的花销来自“家庭基金”,所有经费由第三代承担。按照协议章程,四个表兄弟姐妹每人每月要拿出100元的现金投往“基金会”。“我们四个人都已参加工作,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拿出这点钱投入到家庭建设非常愿意。”
李治浩介绍,目前整个“基金会”的运转比较顺利,平时除了长辈的生日聚会外,基本上每两月开展一次固定的聚会活动,到了年终再视剩余的资金策划一次春节活动,基本上能做到收支平衡。
榜样的力量
更多家庭“编外成员”加入
对李治浩而言,“基金会”的设立只是“家族化”的第一步。两年下来,他们一开始用这笔钱买保健品和礼券,经优化后改为购买实用的物品,上一辈每次都发自内心的欢喜。而通过经常性的聚会,整个家族之间关系更加融洽,三代人之间的交流也更通畅了。
在这个“家庭基金”的支持下,随着聚会的次数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年轻一代的做法触动了长辈,李治浩的母亲孙女士表示,她们这一代每次有人过生日都会收到小辈送来的礼物,但外公外婆却没有生日礼物,只参加聚会。她向儿子询问原因,原来“基金会”规定,只给上一辈买礼物,外公外婆不包括在内。儿子当时还回答她,要为外公外婆购买礼物,可以在第二代中也成立一个基金会,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孙女士表示,小一辈的做法给他们这一代作出了榜样,让他们更加珍视亲情。
在李治浩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家庭“编外成员”也加入到其中。“我大哥前两年结婚,嫂子表示自己也应该算一个人,所以每月也要投入100元的基金;大姐现在也结婚了,姐夫也将加入到这个行列。”
“通过‘基金会’,我希望强化‘大家族’的概念,并把这种氛围延续到下一代。”李治浩表示,通过“基金会”的成功运作,让他有了更多的信心,下一步,他还想将“基金会”模式推广到父亲家庭那边,让整个大家庭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