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节后"用工荒"已成往事 农民工返岗率逾八成
用工“荒”了吗?
据《劳动报》报道,每年春节之后,上海似乎都要面临着这样的追问。在不少人看来,伴随着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返乡,申城用工市场会出现“断崖式”下降,从而带来劳动力不足以及大量岗位的空置。企业叫苦、高薪挖人、求职者自抬身价等现象都会随之一一出现。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报记者通过春节后近一周的深入调查发现,部分行业阶段性、结构性缺人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是从整体而言,上海并没有达到“用工荒”的程度,企业心“慌”者更是少数。来自上海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调查显示,申城企业的返岗率普遍达到了80%以上,企业完全可以正常开工,甚至并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够招募到合适的人手。
不仅如此,一份最新的上海外来务工人员抽样调查报告也显示,外来务工人员来沪就业的“盲目性”在逐年降低,而该群体技能水平在逐年提升之中,和过去频繁跳槽相比,以“一技之长”博得在企业中的提升,更成为这些年轻“农二代”的追求。目前,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税后月薪已达到3700元。
节后一周农民工返岗率逾八成
铁通路499号,上海宝山区就业促进中心内,几位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聚在一起闲聊着,她们下午将参加一场年后的招聘会。不过从表情上来看,这些HR并没有流露出什么焦急的神态。
这让人感到有些奇怪。由于宝山区域广、企业多、需求量高。这里,曾是上海最大的外来务工人员求职场所,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本市用工市场的“风向标”。历年来,“八千月薪招电焊工”、“大巴门口抢人送厂”等新闻的出现,都出自于此处,可见企业对求职者的渴求程度。
“用工荒?没那么夸张。”多家企业的人事部主管向记者表示,虽然岗位的确没有“满座”,但今年高达80%以上的节后返岗率,还是让她们心中有了底气,“不管一时能不能找得到,至少经营不存在问题了。”
返岗率为何高?“农二代”更重氛围
“换做前几年,我得急死。”上海臣苑大酒店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俞影睿坦称,作为餐饮企业,她最能体味到招工的压力,“菜没人烧、服务员不够,这店还怎么开?”
餐饮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比例极高,而这些员工流动率高,也是上海用工市场的普遍共识,尤其是节前和节后,更是餐饮企业最为缺人的时候。为了应对人员缺口,不少饭店可谓是绞尽脑汁,就为了留住这些员工的脚步。
“大年夜前,才发年终奖。”俞影睿并不避讳地告诉记者,把一个月的额外薪水留到最后,就是希望外来务工人员能够推迟回家。不过,让她感触颇深的是,这一在行业内一度普遍的“妙招”,现在作用正变得越来越小。
“有位服务员告诉我,父母一定要他回家过年。儿子告诉家人要损失年终奖,父母就给了句话———你损失多少我们给你。”俞影睿有些啼笑皆非地说道,最终这位服务员不仅没要年终奖,甚至连18天的工资都放弃了,“算下来也有3000多元,不是笔小数目。”
在臣苑大酒店的135名员工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比例超过了半数以上。而年轻化,成为了这些劳动者的标签。如今,“80后”早已不再是主力,“90后”可谓比比皆是,甚至最小的一位已经是2000年出生。
“他们的消费观念、人生观念,和最早那批来沪打工者可谓完全不同。”俞影睿告诉记者,“钱”不再是这些“农二代”的唯一追求,他们往往更看重的是企业的氛围如何。
对此,上海美愉电子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陶娟颇为认同。“谁是上海员工,谁是外地员工,现在看外表根本分辨不出。”陶娟告诉记者,在她手下的外来务工人员中,打扮“时尚时尚更时尚”的比比皆是,拿高档手机也不在少数,玩微信、打手游、网购、健身……所有这些,都已经成为了“农二代”习惯的生活方式。
“他们舍得花钱,他们也未必如我们想象中缺钱。”俞影睿表示,不少“农二代”的家庭收入并不差,甚至超过上海普通工薪阶层的水平,他们来到上海打工,为的是开眼界、长见识、学本事,光用过去“待遇留人”的单一方式,很难拴住这些年轻人的心。
为此,上海的不少企业开始认识到,如何让外来务工人员心甘情愿地留下来,这才是重中之重。拿俞影睿所在的酒店来说,就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培养,“我们希望通过平时对职工的关心和呵护,让他们知道,企业是真正在乎他们。”
陶娟也告诉记者,公司大大小小的微信群可谓不少,各级主管都在群中担任群主,甚至连操作线上的班组长也能拉起一个群。工作闲暇,简单的一声问候,生日之时送上一束鲜花,这些都是“以情动人”。
让俞影睿欣慰的是,年后她得知,部分年前辞职回家的人员又主动回到了酒店,“大致计算了下,在岗人员已经超过了8成以上。”这意味着,酒店的正常经营已经不成问题,“不少人告诉我,跳槽后要去一个陌生的环境,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适应。既然感觉老东家不错,还是宁愿回来上班。”
上海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德告诉记者,根据他们的节后走访统计显示,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上海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返岗率普遍达到8成以上。正是这种有效“回归”,使得节后用工市场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用工荒”。
“需要承认的是,在类似餐饮、快递等部分行业内的确存在人员缺口,但这也是阶段性的,在元宵节后伴随着返程人员的上升会有所缓解。”赵建德强调指出,这些行业由于工作强度大、薪酬不高,长期存在这一现象,春节期间外地人员返程只是将其凸显而出,但就此来判定上海整体“用工荒”并不科学。
不再高薪挖人?
自我培养已成主流
以往,在上海的用工市场上,企业高薪“挖角”的现象层出不穷。尤其是农民工中有技能、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队伍,更是企业争抢的对象。在五六年前,一个成熟电焊工的身价可以达到8000元以上,一个数码机床操作工更是轻松拿到万元。
但是在今年的招聘市场上,对于这种高级技工的需求量虽然依旧存在,但高薪挖人的手法却越来越不被企业所看重。
“用这种方式招聘来的人,忠诚度未必高。”陶娟告诉记者,虽然企业也非常看重高技能人才,但更在乎是否“留得住”,“今天他可以为万元高薪来你企业,明天可能就为了钱转投别家。”
为了摆脱这一尴尬,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高科技的投入,用“高精尖”设备来减少人员开支成为了主流。在陶娟所在的企业,最高峰时员工总数可以达到500人之多,但近两年却减少到了300人左右。人员减少了,生产的效率却提升了,关键在于自动化设备的大量使用。企业负责人专门收购了一家机器人生产厂家,为生产线的流水操作度身定做了相关装置,从而起到了减员增效的作用。
“传统制造业在上海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作为向格力等大型厂商提供元器件的企业,陶娟对此深有感触,场地租金、人员成本、毛利率低……这些都成为制约传统制造业发展的因素,如果不进行转型升级,那么企业只能是死路一条。
另外一方面,高新技术的运用,带来的是对操作工的需求量上升。对此,企业往往选择在内部进行培养,打通上升渠道,让基层的外来务工人员也能学习到技能,从而成为有水平的职业工人。
“如果只是一个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他每天要做的就是机械重复一件事。”陶娟告诉记者,不夸张的说,除了眼睛和手,这个工人全身上下可以一天不动,“这样的工种,除了提高了他的熟练度,对技能提升可谓毫无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类似“流水线生产工”的普工一度长期成为外来务工人员的紧缺岗位。枯燥、压力、毫无含金量……这些都使得年轻的“农二代”不愿意从事该工种。
而如今,“普工”越来越少出现在企业的招聘职位中。在美愉电子,企业就宁愿自己花钱为职工培训,让原先的流水线工人通过技能学习,成为新工种适应的对象。
“只要你愿意学,企业就不怕为你交学费。”陶娟指出,通过这种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的荣誉感、自信心都得到了加强,有了新的“一技之长”,看到了更好的上升空间,他们并没有选择出走,反而更愿意留在企业之中。
上海交运沪北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招聘负责人潘瑾对此也颇为赞同。在她所在的企业内,高技术的维修人员是“主心骨”,但这类人员本来就是市场的“稀客”,仅凭所谓的“高薪”,根本不可能得到满足。
“企业也要考虑成本,不可能付出超出市场规律的费用。与其用这些钱去‘买’一个人,不如去培养一批人。”潘瑾告诉记者,她们在内部也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去“升级”,只要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不仅费用全免,还给予奖励。这种做法,让外来务工人员增加了忠诚度,也给企业带来了“甜头”,市场招聘成为了“锦上添花”,而不再是“求之若渴”。
企业现在还缺啥?
加大职业培训力度
本周起,本市将启动每年一度的“春风行动”,利用现场招聘会、网上信息发布等多种形式,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提供零距离的服务。
事实上,在上海各区县,这种服务早在年后就已经开始。宝山就促中心相关负责人就告诉记者,目前通过“一点通”快速服务微信群、“招聘管家”、人机匹配等,不少企业都已经获取了求职者的相关信息,做到了提前心中有数。
那么,既然企业并不存在“用工荒”,他们的关注点又在何处呢?几乎所有企业都表示,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更积极的措施,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为外来务工人员打通上升渠道,从而使得他们愿意留在上海。
“就拿我们的驾驶员来说,大部分是外地户籍。但是目前A2驾照的中高级职业资格认定,似乎并没有开这个渠道。”潘瑾告诉记者,他们希望能够让这些师傅获得更高的等级,增强其职业荣誉感。
“只有员工得益,企业才能真正得利。”多家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上海目前对高技能人才采取了积极鼓励的态度,这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更愿意去学技术、考等级,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其居住证积分,从而带来子女就学等实际利益的体现。
数据显示,去年全市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达64.94万人,同比增长27.3%。而在这其中,外省市户籍从业人员参加培训共22.93万人,超过了三分之一,同比增长7.9%。
而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新的社会化技能补贴办法也将于2017年4月1日起实施。新政进一步向本市重点产业领域和紧缺急需的技能人才培养倾斜,加大了培训补贴力度,完善了培训补贴方式,外省市户籍在职人员同样被纳入其中。新政突破了一年一次补贴培训的限制。劳动者在上一个培训项目结束后,即可参加下一个培训项目。而且,对实行模块化培训的项目,为不影响劳动者考核鉴定周期,还允许劳动者同时参加同一项目的不同模块的补贴培训。上海农民工总数已达667万人
在沪外来务工人员平均到手月薪:3700元
海纳百川,上海从来都是对外来务工人员敞开大门。
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究竟是怎样一个群体?上海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一份最新专项调查显示,本市在沪农民工总数已达到667万人,其平均年龄仅为32岁,呈现出年轻化的显著特点。目前,在沪农民工有初级以上职称的比例达到了近6成,外来务工人员到手的平均月薪为3700元。
年轻、有梦想、薪资待遇不低……伴随着上海城市的发展,外来务工人员的“形象”也正在发生明显的转变。
总数基本保持稳定
上海市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赵建德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在沪农民工总数已达到667万人,其中单位就业为532万人,灵活就业为135万人。
“这一数字与历年来基本持平。”赵建德指出,当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沪农民工的数量也会出现上涨或下跌,但基本幅度保持在5%左右,“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上海一直是外来务工人员热衷前来实现梦想的城市。”
而在这支“大军”中,建筑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的三大行业。而从地域来看,安徽、江苏与河南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总人数中排名前三。
平均年龄仅32岁
目前,上海外来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出现普遍年轻化的趋势。调查显示,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年龄仅为32岁,而在5年前,这一数字则为40岁左右。
“伴随着越来越多‘农二代’的上岗,上海在沪农民工的主体在发生改变。”赵建德指出,最早一批农民工由于年龄增长、知识程度不够,逐步退出了上海的就业市场,大批新生代农民工开始成为用工的主流。
“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显著的区别。”赵建德表示,首先是他们的文化水平和技能基础比上一代高,基本接受过初中以上的教育,以职业院校居多。数据显示,本市外来务工人员中,具备初级以上职称的已经占到59%,而且还在逐年提升。
其次,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过去,“苦累脏差”的基层岗位,通常被认为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但如今新生代农民工同样看不上这些岗位。
“很多‘农二代’其实完全成长在城市中,只是户籍有所不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上海的‘8090后’相比,没有任何不同。”赵建德指出,这也是为什么在部分行业的部分岗位中,会出现长期紧缺的现象,“将来,如果这些行业无法进行转型升级,那么其缺人的状况不会有所改观。”
收入逐年有所增长
根据抽样统计显示,在沪外来务工人员的平均月薪为3700元左右,逐年有所增长。
“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使得其收入出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赵建德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希望体面就业,找到有技术含量的岗位就业,他们同样想当白领,做管理层的工作。这其中也有不少务工人员在积累经验后选择自己开店或创业。目前,上海的高技能人才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优秀务工青年的身影,拥有一技之长的他们,收入非常可观。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上海人要‘刮目相看’。”赵建德表示,对于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如果只是以传统的眼光去招聘,那么很难获取新生代农民工的“芳心”。
赵建德指出,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需求,上海也在积极有所作为。一方面,上海希望给在这个城市打拼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学习的通道和发展平台。过去培训成本太高,多数人不愿意培训。近年来政府有培训补贴,符合条件的务工人员可以与拥有上海城镇户口的居民一视同仁,享受培训补贴政策。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评先争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