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新农民让"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 坚守绿色生态理念

25.12.2015  11:01

  原标题: 80后新农民让“创新的种子”生根发芽

  东方网12月25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奉贤一直是上海的农业大区,农产品在全市占据一定份额。然而,与目前中国农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样,从事农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生产的农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含量不够、营销手段传统,都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拦路虎。

  如今,在全民创新创业背景下,越来越多本地大学生回到奉贤,与土地打起了交道,当起了职业农民。他们重生态、懂营销,助力当地农业转型升级。未来,更多扶植政策出台可能会让更多“种子”生根发芽,他们也将挑起现代农业的大梁。

   接班或白手起家年轻人愿意扎根土地

  早熟晚梗新米上市的季节,奉贤金汇镇新强村内,80后黄英种植的“老来青”品种优质大米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尝鲜”。

  自从7年前辞去原来的高薪工作回家种地后,每当顾客载着自己种植的新大米满意而归,是黄英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时刻。“起初,没想干这行。”黄英说,从原来的行政岗位辞职回家种地,既是心疼忙于耕耘家庭农场的父亲,也是因为看到种田人的环境变了。

  7年经营,“无奈接班”的黄英对水稻种植产生了深深的感情。为让大米口感更软糯,她选择了“松早香一号”等品种,这些品种植株高、主茎软,容易倒伏。为此,她亲力亲为,在田头尽心呵护,原本精致的白领丽人如今皮肤晒得黝黑。

  300多亩的农场每年产出大米近20万斤,黄英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尽管种粮收入一般,但黄英已割舍不下这份事业,她说,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业,这让我们有了信心。在莫平平的“上海嘉蔓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里,每天来批发多肉植物的客商络绎不绝,甚至有人专门从外地驱车赶来,只因为合作社内的多肉植物品种丰富,有更多选择。

  莫平平告诉记者,与“多肉植物”结缘完全是机缘巧合。2012年,刚参加工作的他,到工厂附近一个花圃去玩,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回家后,他在淘宝网店上把照片挂了上去,没想到竟然被买家看中。从花圃中买来花卉再卖给顾客,轻松赚了40多元钱,这让莫平平迷上了淘宝小店,并瞄准了当时最热的多肉植物。

  由于需求量越来越大,再加上很多苗圃中紧俏品种的“多肉植物”被大买家买断,他开始自己栽培。从建设70平方米小花圃小打小弄,到如今承包村里25亩土地建起2.7万平方米的30个培育大棚。“旺季时,发货量1天达12000株。”莫平平说,现在网上客户有20多万,以前做淘宝零售,现在主要靠阿里批发,天天要忙到凌晨4点。在合作社里,莫平平的父亲主要负责水电等基建,母亲则与村民负责种植和包装。

   注重有机和生态他们给农业带来新理念

  记者采访中发现,作为有文化的新型职业农民,这些年轻人在从事种植时透露出现代气息。

  黄英告诉记者,300多亩的家庭农场加上国家农业补贴,全家一年收入也就二三十万元。“要想赚更多的钱,其实很简单,就是种水稻时多用化肥农药,减少人力成本,但这样,不仅种出来的大米品质不好,对土地养肥也不利。”她表示,每年水稻收割后,部分土地就不再种植其他农作物,就是想让它休养生息,来年能种出更好的水稻。

  在金汇镇光辉村,从西南科技大学毕业的85后孙鹏经营着一座“草莓园”,一年前的他还是一名在市区从事软件工作的高薪白领。今年5月,他选送的“红颜”品种在第十届中国草莓文化旅游节暨中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上摘得金奖。

  为什么放弃高薪白领工作,回乡务农创业?孙鹏表示,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让他有了从事绿色健康食品生产的想法。为让自己种出的草莓有“健康”体质,他拜师市农科院专家,除虫灭病采取绿色防控措施。

  不用生长激素种出的草莓,个头较小,上市期也要比用药催熟的晚一个月,影响了售价。孙鹏告诉记者,去年种草莓产值20万,成本却要30万元。“有人劝我,别人种草莓都在用除草剂、生长激素,不用就吃亏,就赚不到钱。但这样的赚钱方式,违背了种植放心农产品的初衷,我不会干的。”孙鹏表示,自己承包的土地有十几亩今年没种草莓,种了一些能育肥的农作物,就是想让肥力较差的土质逐步恢复本来面貌,让农业耕作进入顺应生态的有机农业之境。

   转变观念和理念拓宽农业转型之路

  如今,这些年轻人的种植理念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附近农民,也为当地政府所看重。  奉贤区金汇镇新强村一位村干部表示,原先的农民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每逢需要喷撒农药时,都会根据老经验,只要能杀死害虫就行。现在看到年轻人的种植方式,也会来村里问一下,用什么农药好,怎样才能使农作物长得好又不伤地。

  同样,借助“互联网+”,年轻人的营销理念也推动着当地农业发展。青村镇80后大学生瞿宇超,2009年投入20多万元积蓄,和亲戚朋友成立合作社。同年,他开设“锦乡田头超市”网站,2012年微信开始火的时候,他又通过微信吸引网商和顾客关注。2013年,在区农委等部门协调帮助下,瞿宇超尝试农社对接,不仅打开自家销路,还带动周边合作社生产。眼下,他的合作社有入股农民18户、社员100多人,带动周边农户300户。

  为了让这些返乡创业大学生播下的“种子”生根发芽,奉贤区近年来积极推出各项举措。区团委和区农委联手建立了奉贤区新型职业农民青年人才实训基地,培训班上,由农业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学员们作技术指导,还邀请风投专家把脉、与农商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合作,为一些优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该区主要负责人表示,为鼓励更多青年人投身养殖业、种植业,未来在农村土地流转、农业人才技术评定、金融支持等方面,提供更多政策倾斜,让他们挑起现代农业的大梁。